最高檢第八檢察廳負責人解讀今年相關重點工作
利國利民之事,必興之。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法定領域由“4+5”擴大到“4+9”。這項工作與黨和國家治國理政的要求、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密不可分。
最高人民檢察院近日發布數據顯示,公益訴訟案件數量逐年平穩上升,檢察機關履行公益代表職責、恢復受損公益成效顯著。
新春至,萬物榮。過去的成績,又成新的起點。
2023年伊始,全國檢察長會議(以下簡稱會議)對加強檢察公益訴訟工作作出了新的部署。檢察機關將如何落實會議要求、加強公益訴訟檢察工作?《法治日報》記者近日采訪了最高檢第八檢察廳廳長胡衛列。
今年,檢察機關將聚焦哪些重點領域辦案?胡衛列介紹說,檢察機關將進一步聚焦生態環境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國土國財”、安全生產、個人信息保護等重點領域加大辦案力度,新增法定領域辦案要有明顯進展,將重點領域做深做實、做精做優。突出辦理能夠助力解決治理難題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有影響力的案件。
“檢察機關更要以質效優先導向扎實推進辦案。”胡衛列說,2023年,最高檢將以多種形式和方法,如舉辦第一屆公益訴訟檢察業務競賽、常態化開展案件質量評查、深化“千案展示”活動,做好“百案評析”和“十案示范”工作等,推進公益訴訟檢察業務框架體系建設,出臺若干具體領域辦案指引,推動檢察機關辦案質效持續提升。
百尺竿頭,須更進一步。記者注意到,會議提及的最高檢、省級檢察院自辦案件,正是凝練以往辦案經驗,壓茬推進工作的結果。
以最高檢自辦案件為例,2022年,最高檢在做好“后半篇文章”上下功夫,以“求極致”的態度辦理案件,順利辦結南四湖流域相關公益訴訟案件;立案辦理了長江船舶污染專案,利用一體化、全方位的辦案方式,助推長江流域船舶污染情況得到有效控制。
以“質量建設年”為契機,去年,最高檢大力推進省級檢察院自辦案件,要求領辦重大的硬骨頭案,辦成優質案、示范案、精品案,切實發揮示范引領和案例指導作用。省級檢察院全年立案辦理自辦案件74件,辦案領域涵蓋生態環境、食品安全、老年人權益保障等領域。
胡衛列說,今年最高檢將繼續加大自辦案件力度,深入推進長江船舶污染治理專案辦理,總結、深化“消”字號專項監督辦案、郵件快遞包裝固體廢物污染環境公益訴訟專案成效,推進相關機制建設。加強對省級院自辦案件的評估與督導,充分發揮市級院開展類案監督和主辦、提辦、交辦案件的重要作用。
過去一年,檢察公益訴訟領域司法解釋、規范性文件也不斷出臺。最高檢聯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首個海洋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司法解釋,為強化海洋環境司法保護提供了有力保障;會同生態環境部等13個部門聯合印發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管理規定,進一步規范生態損害賠償工作;與水利部共同發布建立健全水行政執法與檢察公益訴訟協作機制的意見,推進水利領域檢察公益訴訟工作。此外,最高檢還發布了兩批生態環境公益訴訟主題的指導性案例,并就新領域案件辦理等若干公益訴訟重點環節事項出臺了不同形式的規范性文件和指導意見。
會議提及的“推動檢察公益訴訟專門立法”也受到廣泛關注,會議透露,最高檢已成立領導小組,地方各級檢察機關要積極配合做好相關研究推進工作。
據統計,目前已有29個省級人大常委會出臺加強檢察公益訴訟的專項決定、決議;最高檢出臺了《人民檢察院公益訴訟辦案規則》。
“當前,制定檢察公益訴訟專門法律的條件相對成熟,可以在相關制度和實踐基礎上進一步總結提煉既符合訴訟規律、又符合檢察監督制度定位和檢察權運行規律的檢察公益訴訟實體法依據和程序性規定。”胡衛列介紹說,今年,最高檢將在立法機關的指導下,進一步加強對公益訴訟檢察實踐成效和問題的梳理總結,對公益訴訟辦案規則、司法解釋和地方人大專項決定等公益訴訟制度規范及其運用效果進行評估研究,舉辦公益訴訟檢察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年會,通過加強與相關法學會、檢察公益訴訟研究中心和基地的協同協作等方式,引導法學界、理論界更深入廣泛積極主動參與檢察公益訴訟立法研究,提供高質量的立法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