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精準監督理念全面深化行政檢察監督
2月23日,最高人民檢察院舉行“做實新時代行政檢察”新聞發布會,介紹5年來檢察機關創新加強行政檢察工作的主要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法治日報》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2018年至2022年全國檢察機關共辦理各類行政檢察監督案件24.4萬件,2022年比2018年上升3.3倍。四級檢察機關行政檢察辦案規模實現了從“倒三角”到“正三角”的結構性逆轉。5年來,檢察機關行政檢察強化精準監督,在辦案規模不斷加大的同時,監督質效明顯提升、辦案結構更加優化、基層基礎不斷夯實。
聚焦群眾關切
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行政訴訟法修改實施后,為滿足人民群眾需求,最高檢于2018年底設立第七檢察廳(即行政檢察廳),目前,26個省級檢察院和部分市級檢察院成立專門的行政檢察部門。
與之相對應的是,近年來,檢察機關受理不服法院生效裁判結果監督案件持續增加,2018年至2022年共辦理7.2萬件,年均增長12%。
“這些案件中,90%以上的案件為當事人申請監督案件。”最高檢檢察委員會副部級專職委員宮鳴在發布會上介紹說,這些案件經過一審、二審、再審,不少還經過行政裁決、行政復議,又進入檢察環節,反映出群眾對加強行政檢察監督的期待。檢察機關堅持行政檢察與民同行,切實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到行政檢察工作全過程各環節。
行政檢察從單設伊始就聚焦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行政爭議化解難。檢察機關堅持“一案三查”,既監督行政審判是否公正,又監督行政行為是否合法,更關注行政爭議是否實質化解,努力讓群眾有實實在在獲得感。
百姓“安居夢”、守護“夕陽紅”、農民工“護”薪、維護退役軍人合法權益、安商暖企、守護長江黃河安瀾……群眾關心關切的案件出現在最高檢行政檢察典型案例發布會上,5年來,最高檢已連續發布行政檢察與民同行典型案例10批56件。
針對一些行政訴訟案件,程序已結但存在訟爭未解、長期申訴等難題,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最高檢部署開展了為期一年零二個月的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專項活動。2021年又將解決爭議作為辦理行政訴訟監督案件的必經程序,辦好行政檢察為民實事。2022年檢察機關又結合開展依法護航民生民利專項活動,聚焦就業、社保、住房、養老、婚姻登記等重點民生領域,持續深化做實。對重大疑難復雜行政爭議,上下級檢察院聯動攻堅,強化公開聽證讓正義可感可觸,實行領導包案發揮頭雁效應。
最高檢數據統計顯示,2019年至2022年,全國檢察機關綜合運用抗訴、檢察建議、公開聽證、促成和解、司法救助等方式,共實質性化解行政爭議3.3萬余件,開展公開聽證6400余件,領導包案1.2萬余件,化解10年以上的行政爭議1600余件,20年以上的行政爭議400余件,解決了一批人民群眾的揪心事,促進了案結事了、政通人和。
最高檢修訂行政訴訟監督規則,制定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工作指引和編發指導性案例,在法治軌道內依法化解。同時,主動融入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探索復議和訴前階段介入爭議化解,在黨委領導下與人民法院、行政機關等形成合力。
在助力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方面,5年來,全國檢察機關共辦理涉市場主體權益保護行政案件1.1萬余件,實質性化解涉企行政爭議3000余件。其中,2020年最高檢掛牌督辦11件涉民營企業權益保護的重大行政檢察監督案件;2022年,又分別以“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市場主體合法權益保護”為主題,發布典型案例2批11件,指導各地加強涉企案件辦理。
此外,在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方面,2021年至2022年全國檢察機關共辦理土地執法查處領域非訴執行監督案件近3萬件,涉及土地面積30余萬畝。2022年4月,最高檢會同自然資源部建立行政執法與行政檢察銜接機制,并在全國31個省區市實現全覆蓋,健全土地執法領域信息共享、案情通報、案件移送機制。
提升監督質效
宮鳴介紹說,檢察機關踐行精準監督理念,全面深化行政檢察監督,著力提升辦案質效,破解了三個方面的難題。
面對辦案質效不高的難題,檢察機關以行政訴訟監督為基石,聚焦在司法理念、政策導向、法律適用方面有糾偏、創新、引領價值的案件,加強調查核實、公開聽證、案例檢索、智慧借助等精細化審查。
5年來,檢察機關對法院確有錯誤的行政裁判提出抗訴和再審檢察建議1929件,比前五年上升13.1%。2022年行政抗訴改變率和再審檢察建議采納率分別為79.2%、73.3%,比2018年分別增加27.8%、47.7%;行政審違監督案件和行政執行(含非訴執行)監督案件檢察建議采納率分別為96.8%、97.8%,比2018年分別增加2.1%、8.7%,監督更加有力精準。
面對行政檢察監督結構失衡問題,最高檢以行政非訴執行監督和行政違法行為監督為新的增長點,制定行政非訴執行監督工作指引,以專項活動為抓手,加強依職權監督。
2018年至2022年檢察機關共辦理行政執行監督案件13.4萬件,2022年是2018年的5.9倍,占行政訴訟監督案件總量的55.2%。積極穩妥探索開展行政違法行為監督,2022年向行政機關提出檢察建議2.1萬余件,同比上升4.4倍,有力推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貫穿各項監督始終,受理裁判結果監督案件中實質性化解的占比為22%,成為做實行政檢察的有力牽引。
此外,5年來,最高檢共制發行政檢察指導性案例4批17件,典型案例38批212件,有力指導司法辦案、凝聚法治共識。
針對基層行政檢察作用發揮難的問題,最高檢明確基層行政檢察以行政審判人員違法行為監督、行政執行監督和行政違法行為監督為側重,并加強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的履職重點。
2022年,基層檢察院辦理行政案件5.8萬件,是2018年的6.9倍,辦案規模占比75%,比2018年增加28%,四級檢察機關行政檢察辦案規模實現了從“倒三角”到“正三角”的結構性逆轉。目前,全國基層院均配備了專門從事行政檢察工作的檢察官或檢察官助理,基層行政檢察服務大局、司法為民、助力治理能力水平得到有力提升。
以“我管”促“都管”
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五年來,檢察機關行政檢察部門共發出社會治理類檢察建議6萬余件,采納率98%以上。
“檢察機關堅持依法能動履職,以行政檢察‘我管’促‘都管’,推動訴源治理。”宮鳴說,近年來,檢察機關行政檢察部門踐行穿透式監督理念,發揮行政檢察“一手托兩家”職能優勢,通過“個案辦理—類案監督—系統治理”的履職方式,更加自覺助力法治政府建設、融入國家治理。
最高檢帶頭落實并指導各地建立行政訴訟監督年度報告、專題報告制度,結合辦案對行政訴訟監督情況進行年度分析,指出行政審判、執行和行政執法存在的普遍性、苗頭性問題,監督和支持法院、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
聚焦社會治理難點堵點,最高檢編發指導性案例和行政檢察以“我管”促“都管”、公開聽證推進行政機關依法履職典型案例,指導各地提升化解能力。加強專題培訓,推廣地方搭建信息化平臺、構建法律監督模型經驗,以大數據賦能監督、促進治理。
最高檢第七檢察廳副廳長張步洪在回答《法治日報》記者提問時說,伴隨著監督觀念和方式變革,行政檢察在履行監督職責中發現引起行政爭議的規則或機制誘因,推動統一行政執法、行政審判和行政檢察的法律適用標準,促使行政機關完善工作機制,消除產生行政爭議的機制隱患,有效地維護行政機關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