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不上是特有‘文化’的代表,但新疆的莘莘學子每一個都應該爭做特有‘文化’的代表。”烏什縣依麻木鎮國家通用語言小學校長庫爾班·尼亞孜已是第二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談到文化他感觸良多。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由各民族優秀文化百川匯流而成的。我的責任不僅僅是辦一所學校,而是希望通過自己的一點努力,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庫爾班·尼亞孜說。
庫爾班·尼亞孜如此重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他早年的經歷有關。

庫爾班·尼亞孜從小生長在烏什縣依麻木鎮的托什干河邊,那時,河對岸住著一群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職工。父親會經常帶著他到對岸學習農業生產和機械化農具使用。漸漸地,庫爾班·尼亞孜學會了國家通用語言。
當時,在庫爾班·尼亞孜眼里托什干河是最大的河。“祖國很大,有更廣闊的天地,更大的河流,更繁華、更美麗的地方,你一定要走出去看一看。”一位兵團職工的話深深打動了他。
通過努力,庫爾班·尼亞孜于1982年考上了大學,成為全鎮第一個大學生,走出了烏什縣。畢業后他回到家鄉,當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師,也趕過“下海潮”去發達地區做過生意。幾年沿海地區的闖蕩,讓他開拓了視野,也更重視教育。2003年,他決定拿出全部積蓄,在家鄉創辦國家通用語言小學,并在建學之初就聘請專業教師開設京劇、古箏、二胡、安塞腰鼓等課程。

在南疆鄉村自辦國家通用語言學校,艱難程度可想而知。“我們是中國人,我們要學會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每逢巴扎日,他都會舉著喇叭宣傳,發動鄉親們把孩子送到國家通用語言小學上學。
第一批入學學生于2007年參加小升初考試,38名學生中有32人考入新疆區內初中班,師生們抱在一起喜極而泣。而在此之前,全縣每年考入新疆區內初中班的學生只有一兩個。有目共睹的教學效果,讓周邊鄉鎮甚至縣城的一些家長都想把孩子送來上學。如今,依麻木鎮國家通用語言小學已成為當地最受歡迎的小學之一。
為更好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庫爾班·尼亞孜還建起了“中華文化大院”,讓各族農牧民在大院內免費學習國家通用語言和農業技術,以及樂器、戲劇、書法、茶藝、手工藝等課程。他還在烏什縣、沙雅縣的多個鄉鎮試點運營集產品研發、展示、體驗、銷售為一體的“潤疆文化生活超市”,設計開發多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創產品。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庫爾班·尼亞孜這些年提交的建議都與“文化”有關。“我希望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火種播撒在我生長的土地上,讓更多的人像我和我的學生一樣能走出小鎮,有機會去擁抱外面的世界。”庫爾班·尼亞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