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3月中下旬,新疆開啟“賞花時間”。據媒體最新報道,就在杏花盛放的短短一周時間,托克遜縣就迎來了30萬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在喀什、阿克蘇、伊犁等地舉辦的杏花節上,也是人頭攢動的景象。而如何將“顏值”變“產值”,如何以產業思維做大賞花經濟,是值得我們深思用力的所在。
得益于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加之林果業規模化發展基礎,新疆一進入春天就成為姹紫嫣紅的“百花園”:杏花、梨花、桃花、蘋果花、巴旦木花、石榴花……天山南北的“花海”“花溝”“花村”難以計數。與此同時,不少地方還大力發展花卉產業,如于田的玫瑰、霍城的薰衣草、五家渠的郁金香等,更是吸引著四面八方的人們前來“打卡”。另外,在很多山坡溝壑之間還恣意生長著各種有名無名的山花,如繽紛的花毯,像燃燒的火焰,似大寫意的中國畫,同樣吸引著愛花人的腳步。可以說,新疆發展賞花經濟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近年來,新疆多地通過舉辦節慶活動,讓賞花成為一種消費潮流,為當地帶來超高人氣,撬動產業發展、帶動群眾增收。不過也應看到,一些地方存在重“果”輕“花”、重“一時熱鬧”輕“長期受益”、同質化競爭等問題,這固然同花期短暫等客觀因素有關,更同缺少產業化思維相關。
同樣是賞花,在江西婺源,把油菜花從傳統種植業上升到了觀光農業,并將油菜花與當地徽派建筑、徽派文化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了婺源獨有的自然與人文兼具的獨特景觀;在江蘇南京,雞鳴寺的櫻花、莫愁湖的海棠花、高淳的油菜花等錯季盛開,推動“石頭城”成為全國熱門的賞花地;在新疆于田,作為浪漫意象的玫瑰花不僅可供游客觀賞,還變身干花制品、香薰精油、花卉食品等,成為當地群眾心中的“致富花”……這啟示著我們,從各地實際出發,挖掘賞花經濟潛力,在“賞花+”上做文章,就能更好放大“一枝花”的產業價值。
以產業思維做大賞花經濟,關鍵在于緊貼人們“吃住行游購娛”各方面需求,因地制宜延長產業鏈條,在空間維度上要“胸中有丘壑”,對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系統考慮,為賞花植入田園采摘、特色農業、民宿度假、親子互動、研學康養等多種元素,形成豐富多彩的大餐、套餐;在時間維度上要實現“花有百日紅”,借助現代種植技術延長花期,以四時不敗之花、月月可摘之果吸引游客;在文化維度上要彰顯“春風十里柔情”,充分挖掘各地特色民俗文化,使游客在欣賞花的外在美的同時也感受到文化底蘊。試想,置身芳香四溢的花海中,人們可以與花同眠,可以體驗民俗文化,可以著漢服拍照……“美麗經濟”層次內涵拓展了,人們怎能不會“乘興而來,盡興而歸”呢?
“年年歲歲花相似”,從高山之巔到河畔谷地,從村邊田野到城鎮街道,花海深處是新疆各族群眾欣欣向榮、甜美如蜜的幸福生活。用好獨特的“花”資源,發揮賞花經濟促進產業融合、延伸產業鏈的乘數效應,就能更好推動新疆經濟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書寫自己的“花樣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