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個禮拜必須要上一次邊境,不去邊境的話,我們就急得很。”這是65歲護邊員達拉汗·木斯楞脫口而出的心聲,也是筆者聽過最實在的回答。
“守邊工作讓我找到了人生的歸屬感和使命感,邊境線是我們的家.......”這是24歲女護邊員古麗加娜爾·巴合提別克在比武活動上的自我介紹。
青河縣像達拉汗、古麗加娜爾·巴合提別克這樣把邊境線當作家的護邊員比比皆是。不僅他們是護邊員,他們的家人也都是護邊員。達拉汗一家三代60多人,有18人是護邊員,兒子兒媳都是護邊員。古麗加娜爾的愛人、公婆也都是護邊員。
“青河縣二、三代護邊員多嗎?”記者問。
“很多!”青河縣政法委邊控中心副主任劉海濤說。

薩爾布拉克村又被稱為“中蒙邊境第一村”。家喻戶曉的二代護邊員達拉汗·木斯楞、三代護邊員胡斯曼·努斯普江以及獲得2022年新疆邊防工作先進個人的努爾別克·努素甫都是該村的護邊員。
青河縣查干郭勒鄉把薩爾布拉克村作為中心邊境警務站,建立黨支部打造“紅色驛站”,傳承紅色戍邊文化。20名護邊員先后入黨,其他護邊員也積極遞交入黨申請書。他們作為護邊員黨員先鋒,感召著越來越多的農牧民群眾加入到戍邊隊伍中來,一代傳一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達拉汗的兒子阿勒哈別克·達拉汗是某邊境警務站的副站長,在達拉汗父子的帶動下,作為鄰居的阿蘇別克·巴合提2017年4月也加入護邊員隊伍,“同樣都是年輕人,我也要像阿勒哈別克一樣展現自己的能力,做一名優秀的護邊員。”如今,阿蘇別克和阿勒哈別克在工作中比學趕超,一個比一個優秀。
“紅星精神永流傳”。23號紅星邊境警務站—“紅星哨所”以前任犧牲的縣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王紅星同志命名。作為青河縣紅色教育基地是加強黨性鍛煉的重要場所,充分發揮著先進典型的引領作用,時常有各單位到該站進行愛國教育活動,與邊境警務站的護邊員們重走王紅星同志踏邊巡邏的路線,激勵干部群眾以王紅星同志為榜樣,自覺接受紅色傳統教育,常學常新,鞏固和升華理想信念。

“紅星哨所”逐漸發展為全縣干部群眾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之一,目前已累計接待地、縣、鄉三級單位觀摩學習60余場次,達400余人次。
“紅星哨所”第一任站長普谷偉說:“作為一名邊防戰士,身為‘紅星哨所’的第一任站長,有責任有義務傳承‘紅星精神’,就是要向紅星書記看齊,把邊境管好,把國界守牢。”
全縣各單位、各行業的干部、干警都在通過自己的方式傳承著“紅星精神”,結合各自職能守邊護邊。
某警務站副站長木拉提別克·阿汗得意地說:“我們站的包聯單位是政法委,在他們的帶領下我們站建得越來越好了,冬天不怕嚴寒,夏天能吃上新鮮的蔬菜”。

近年來,青河縣針對邊境線長、守邊難度大等問題,創新探索縣直單位包聯包建邊境警務站工作機制;結合政法隊伍教育整頓開展“我為祖國巡邊防”活動,體驗巡邊護邊工作;結合政法隊伍建設“九講一爭”,發揮“紅星哨所”、“邊境第一村”、“中蒙第一哨”等邊境紅色資源開展教學,組織黨員、干部參觀“守邊護邊”文化工程、學習護邊英模等主題活動,提高包聯單位與警務站、各警務站之間協同合作、聯勤聯動能力,在全縣形成“人人愛國守邊,人人爭做‘護邊員’,人人都是守邊人”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