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平安網訊 “錢已經收到,沒想到這么快,從立案到收到被拖欠的勞務報酬還不到一個月。”5月11日,包某激動地向若羌縣人民法院辦案法官表達謝意。
包某能如此之快地拿到拖欠了一年的勞務報酬,若羌縣法院的一份“備忘錄”功勞不小。
今年2月,若羌縣法院暢通農民工討薪綠色通道,對涉農民工討薪案件加訂“備忘錄”,從而提升此類案件的辦理效率。
2022年3月,包某經人介紹到若羌縣一處鐵路防風固沙點從事防風固沙工作,由周某豪管理并分配工作任務,約定每天工資500元。月底工作結束后包某尚有14000元勞動報酬沒有拿到。包某多次索要無果起訴至若羌縣法院,要求周某豪支付勞動報酬。
4月10日,若羌縣法院在受理包某一案后,即在案卷上加訂了此案的“備忘錄”。要求立案、調解、審判環節案件承辦人記錄本環節案件辦理進展,記錄案件辦理重要信息,方便下一環節辦案法官接收案卷后通過閱看“備忘錄”,迅速了解上一環節案件辦理的進展,在原有基礎上繼續推進,讓案件辦理更高效。
若羌縣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趙江麗介紹,涉農民工工資案件歷經收案、送達、立案、調解、開庭、執行等環節,農民工能順利拿到錢的周期一般在3至4個月。這類案件的金額往往不大,但由于工程可能涉及多層分包、轉包,欠薪主體不好確定。雖然大部分農民工能通過訴訟拿到勞務報酬,但由于本身欠薪時間已經很長,再歷經數月的案件辦理周期,使得農民工對司法的公正與效率感知不強。
“大部分欠薪案件辦案人只要能確定欠薪主體,往往多打幾次電話、多做幾次工作就能督促欠薪主體及時履行支付義務。但由于案件流轉下一環節后的承辦法官不清楚前面法官確定的欠薪主體是否有變動、是否有支付意愿、是否存在有效的抗辯意見等情況,還要重新梳理案件,導致程序空轉,浪費了司法資源。”趙江麗說,在長期辦案過程中,若羌縣法院總結此類案件的辦理經驗,加訂“備忘錄”。
“備忘錄”記載并告知上一環節的辦理進展,提升了案件辦理效率,節省司法資源的同時也為農民工節約了維權成本。
截至目前,若羌縣法院已為57起涉農民工討薪案件加訂“備忘錄”并快速辦結。這些案件中最快的當日即辦結,復雜案件也在2個月內即辦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