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河的枸杞紅又紅,一法一規總關情,百科全書民法典,生老病死它都管……”6月5日傍晚,在精河縣八家戶農場農業八隊職工文化廣場,粟紅梅一開嗓便吸引了不少職工圍觀。
36歲的粟紅梅有兩個身份,一個是農業八隊宣傳員、一個是“法律明白人”。
2021年,粟紅梅被該隊聘請為“法律明白人”后,她自編自唱普法歌謠,以百姓的視角、生動的語言,把法律法規、法治文化、黨的政策等編成通俗易懂、韻味十足的歌謠,傳播“法治好聲音”,當地群眾都愛聽。
“唱得好,我家娃娃都能學著唱兩句。”職工陳新梅是粟紅梅的粉絲,她說,每個月隊里至少會組織兩次文藝宣傳活動,能學習不少法律知識,了解很多惠民政策。
前段時間,陳新梅在和鄰居聊天中獲悉,鄰居收到一條淘寶網退款短信。陳新梅對記者說:“我當時就說,‘這是詐騙,不要點’。”她說,這種詐騙方式粟紅梅的歌詞里就有。
說著,陳新梅就唱了一段:“全民反詐濃氛圍、不貪不信不給錢、防盜防坑防詐騙,短信詐騙花樣多……”
成為“法律明白人”后,粟紅梅也面臨本領恐慌。“當時就覺得肚子里的貨太少啦。”粟紅梅說,為了給自己“充電”,她經常參加各種法律法規培訓,平時也會做一個有心人,閱讀相關法律書籍,收藏普法短視頻等。
不知不覺,粟紅梅積累了很多法治案例。在法治宣講的過程中,她就用接地氣的語言廣泛傳播這些案例。
近年來,依托文化宣傳隊,粟紅梅收獲了很多像陳新梅這樣的粉絲。“我們創作出十余首講解法律法規的普法歌謠,共開展宣講100余場次,讓群眾在娛樂中學習了法律知識。”粟紅梅說。
在農業八隊,無論是職工院落還是在田間地頭,都是粟紅梅的宣講陣地。她聚焦鄉村鄰里糾紛、家庭矛盾、老年人防詐騙、未成年人保護等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收集整理相關案例,用身邊人講身邊事。
“法治好聲音”入腦又入心。職工們有事,也會找法、用法。
“鄰居在地里打除草劑,打到我種植的棉花地里了,導致我家棉花生長受到了影響。他是不是侵犯了我的權益?”5月初,職工李某找到粟紅梅評理。
粟紅梅以法理為先、民情為本作為解憂準則,讓群眾訴求有地說,矛盾就地解。
李某描述,其種植的棉花地與王某相鄰。某日,王某在給自家的棉花地噴灑農藥時,因風大,藥飄進了李某的棉花地中,致使李某的棉花地受到藥害,造成了一定財產損失。
為此,李某找王某理論,但王某認為他是在自家地里正常噴灑除草劑,是否影響到了李某的棉花生長,他不清楚,也不會賠償。雙方僵持不下,李某就找到粟紅梅尋求幫助。
聽完敘述后,粟紅梅聯系相關人員和雙方當事人,一起來到現場查看,統計、分析棉花的受損畝數和受損程度。
在確定基本事實后,粟紅梅從民法典中侵權責任的相關法律規定及查證的情況等方面入手調解,向雙方當事人講起因、談損失、分責任……
最終,雙方當事人在相互諒解的基礎上,達成了一致意見,現場簽訂調解協議書。王某賠付李某農作物產生的損失1000余元,雙方握手言和。
在粟紅梅的辦公桌上,放著十余本調解記錄本,翻開最新的一本,密密麻麻的文字映入眼簾,詳細記載了每日調解的事情經過、結果。這是調解記錄,更是民情日記,字里行間體現出粟紅梅處理矛盾糾紛時的真情與公正。
為帶動更多的“法律明白人”做好矛盾糾紛調解工作,粟紅梅向大家分享調解經驗,通過多種形式培養具有一定法律素養的骨干“法律明白人”,帶動每家每戶學法用法守法。
“作為‘法律明白人’,僅有幫助群眾化解糾紛的熱情是不夠的,要講情,更應該說法。今后,我將帶動更多的村民學法。”粟紅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