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鎮,‘呼必應’成為指尖上的問政平臺;農村社區,‘網格藍’與‘志愿紅’已是風景線;為民解憂愁,道德評審團來坐一坐。去年以來,呼圖壁縣發揮傳統道德文化對法治支撐作用,網格服務重實效講德治。”7月2日,呼圖壁縣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馬立新說。

“呼必應” 指尖上的問政平臺
“老年照料中心食堂的飯菜味道好,對我們老人還有優惠!”6月25日,呼圖壁縣呼圖壁鎮熙景社區熙景小區網格居民周大爺夸贊道。
6月30日,呼圖壁縣呼圖壁鎮熙景社區黨總支書記、網格中心主任馬婷婷介紹,得知在“呼必應”可提訴求,社區網格退休老人便反映了小區沒有老年人活動場所、沒有餐廳的情況。收到訴求信息,社區利用“呼必應”、網格聯動工作機制,經與縣民政局對接協調,找到了現在的老年照料中心,引進第三方市場化運營。中心投入使用后,解決了轄區內空巢老人和高齡、獨居老人買菜做飯難等問題。菜品豐富,價格實惠,深受網格居民的喜愛。
5月29日,呼圖壁縣呼圖壁鎮舉行“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服務群眾活動啟動儀式。“呼必應”微信小程序服務平臺正式上線。“呼必應”服務平臺是呼圖壁鎮黨委、政府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核心功能是收集群眾反映的訴求,對問題立行立改、立辦立結,真正實現“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日前,呼圖壁鎮黨委書記劉長春介紹。
老年日間照料中心除了提供照料、用餐服務,還設有科普宣傳區、理論宣講區、圖書角、舞蹈室、休息室、理療室等多功能區,在非用餐時間,老人們可在此聊天、談心、下棋。為響應居民需求,該鎮將有9家老年日間照料中心陸續投入運營。社區網格通過搭建鄰里交流、志愿服務平臺,將助餐服務針對獨居、空巢等特殊群體的探訪、關愛、精神慰藉等服務有機結合,讓老年人獲得助餐服務的同時,更好地滿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養老服務。7月7日,呼圖壁鎮黨委副書記、政法委員李攀峰說。

解民愁 “道德評審團”來排憂
4月26日,在園戶村鎮上三工村第三網格內,網格員和道德評審團的成員一起,對村里兩戶人家有關新建房屋、侵占院落的糾紛進行調解。
因該村村民龔忠年建新房時,未經鄰居同意便將兩家中間的院墻推倒,房基地及房檐超過了原本的中間線,每逢下雨,雨水都會流進鄰居家院內,繼而與鄰居劉水蓮產生了糾紛。得知情況后,上三工村第三網格長苗哉新,立即找來村里“道德評審團”成員,組成由村法律顧問參加的5人的調解小組,對兩家的矛盾糾紛進行調解。
雙當事人分別擺事實講觀點,法律顧問在現場普及法律知識,道德評審團成員逐一對雙方訴求進行評議。最終,龔忠年對房檐進行改造,解決了因雨水引發的糾紛;劉水蓮對龔忠年侵占土地的行為予以諒解,雙方握手言和。
近些年,上三工村因土地引發的鄰里矛盾糾紛較多。為有效化解這些問題,充分發揮網格的作用,上三工村選舉產生了由有威望的老黨員、老干部、村民代表、法律顧問和專業網格員(司法行政單位工作人員、村法律顧問)等16人組成的道德評審團。
道德評審團根據村民反映問題,適時、隨機選擇成員組成有利于化解矛盾糾紛的道德評審團調解小組調處,村里一些較大矛盾糾紛、安全隱患處置擺到桌面上來處理。實現“以德治村”和“以法治村”的有機結合。今年以來,道德評審團已經妥善處理了有關贍養、土地承包、鄰里糾紛等矛盾糾紛5起,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村社區 “網格藍”與“志愿紅”成風景
“現在我是阿同汗社區五洋網格一名網格員,2008年退休后我就參加阿同汗志愿服務隊組織的活動。主要負責網格內的矛盾糾紛調解工作。”呼圖壁縣呼圖壁鎮阿同汗社區五洋網格黨支部書記楊建國說。他先后為居民免費代理糾紛案件82余件,涉及金額6500余萬元,幫助很多居民解決了困擾多年的“頭疼事”。
呼圖壁縣阿同汗社區原名雙橋社區,常年活躍著一支阿同汗志愿服務隊,創始人社區居民黨員王桂珍40年如一日做好人好事,幫助身邊的困難群眾,被鄰居親切地稱為“阿同汗”,寓意為金子般的心。2016年8月,雙橋社區正式更名為阿同汗社區。呼圖壁鎮阿同汗社區堅持德治引領,以“志愿服務+網格服務”為群眾提供特色服務,“網格藍”與“志愿紅”已經成為服務群眾的一道靚麗風景。
“4月份以來,二十里店村相繼舉辦積分兌換活動,村民們用積分領取了洗衣液、衛生紙等生活用品,積分兌換可以讓群眾積極地參與村里的各項活動,引導群眾從‘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轉變。” 7月2日,二十里店鎮二十里店村黨支部書記、網格中心主任艾爾肯·尼牙孜說,村里還計劃將全年總積分前10名的戶授予年度“文明家庭”“十星級文明戶”等稱號,給予物質獎勵,極大地調動了各族群眾參與積分制管理的積極性。
2022年11月,呼圖壁縣整合村規民約、人居環境整治、民族團結等內容要求,制定《呼圖壁縣鄉村治理積分制、清單制運用指南》,圍繞自治、法治、強調德治示范帶動等4個類別為積分制管理提供“路線圖”。該縣積分制管理試點村五工臺鎮百泉村和自治區級鄉村振興示范村二十里店鎮二十里店村,網格員身著藍馬甲充分發揮人情地熟優勢,采取常常走訪入戶,為各族群眾講政策、講法理、講道德模范,引導各族群眾建設崇德向善的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