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筑牢口岸檢疫防線,嚴防外來物種跨境入侵,保護我國生態安全和生物多樣性,海關總署7月22日宣布,即日起在全國各口岸集中統一開展為期三年的嚴防外來物種入侵專項行動。
外來入侵物種由于在我國本土缺乏天敵,很容易在短期內大量繁殖,給當地生物多樣性乃至整個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從現實來看,外來入侵物種主要通過違規引進、非法寄遞、隨身攜帶、走私等方式進入我國。海關是守護國門生物安全的第一道屏障,也是抵御外來物種跨境入侵的第一道防線,能否守好這道屏障和防線,對于從源頭管控外來物種入侵至關重要。
為防范和應對外來入侵物種危害,我國生物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均明確禁止非法引進外來物種。2022年8月1日起施行的《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海關應加強口岸防控,對非法引進、攜帶、寄遞、走私外來物種等違法行為進行打擊。這些法律法規都為海關推進外來入侵物種源頭管控工作提供了明確依據。不過,隨著外來入侵物種擴散途徑更加多樣化、隱蔽化,也給海關打擊防范工作帶來了很多挑戰。
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海關累計截獲禁止進境活體動植物1405種,其中包括巨人蜈蚣、野蠻收獲蟻等我國尚無自然分布的動植物599種。這組數據一方面說明海關在截獲外來入侵物種上取得了積極成效,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防范外來物種入侵的挑戰仍然非常嚴峻。此次海關總署在全國口岸集中統一開展為期三年的專項行動,有助于集中各方面資源力量、以同一標準推進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工作,有效避免制度執行出現“洼地”,并對此類違法行為形成長期有力震懾。
防控外來物種入侵事關我國糧食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態安全。在防控外來物種入侵上,既要通過開展專項行動,形成有力震懾,也要從專項行動中汲取經驗,形成常態化防控外來物種入侵的有效機制,如此才能守好外來物種跨境入侵的第一道防線,將外來入侵物種擋在國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