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察機關綜合履職強化知產司法保護
法治日報北京8月4日訊 記者今天從最高人民檢察院了解到,上半年全國檢察機關共受理審查起訴侵犯知識產權犯罪11675人,同比增長36.1%。其中,受理審查起訴侵犯商標權犯罪10384人,占侵犯知識產權犯罪受理人數的88.9%;受理審查起訴侵犯著作權犯罪1122人,同比上升1.9倍;受理審查起訴侵犯商業秘密犯罪167人,同比上升89.8%。
檢察機關辦案發現,新類型侵犯知識產權犯罪不斷出現,疑難復雜案件增多,不僅侵害創新主體合法權益,損害消費者利益,而且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社會危害性較大。最高檢知識產權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從四方面具體介紹了此類案件相關情況。
侵犯商標權犯罪占比高,新業態新領域案件增多。其中,香煙、白酒、食品保健品、日化用品、服裝箱包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傳統民生領域案件仍較為多發。部分案件中,商標侵權與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犯罪、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交織。此類犯罪逐漸向新興行業領域蔓延,翻新電子產品冒充新品銷售、制售假冒汽車配件等犯罪活動增多。一些犯罪分子利用直播帶貨“即時性”“受眾廣”的特點,通過“直播引流”“真假混賣”方式售假。
新型侵犯著作權案件多發,犯罪手段技術性增強。除了制售盜版圖書、玩具、電影電視劇以及非法架設游戲“私服”等傳統案件類型外,盜印“劇本殺”劇本、竊取復制網絡題庫、利用反向工程提取并復制發行他人計算機軟件、利用信息網絡技術非法爬取并傳播他人文學影視作品等新型侵權案件不斷出現。在數字化環境下,文字作品、視聽作品、音樂作品、計算機軟件等作品的傳播更加便捷迅速,相關侵權案件增多,犯罪手段技術性增強。
侵犯商業秘密犯罪危害大,內部員工作案比例高。實踐中,由于外部人員難以直接獲取企業商業秘密,往往是企業內部人員尤其是關鍵崗位技術人員、高級管理人員離職跳槽帶走商業秘密,或內外勾結共同實施犯罪行為。從涉及領域看,被害單位既有傳統制造型企業,也有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高科技公司。從商業秘密種類看,侵犯軟件源代碼、技術方案、設備圖紙等技術信息類案件為主要類型,侵犯價格信息、個性化客戶需求等經營信息類案件也時有發生。
此外,檢察機關辦案發現,侵犯知識產權犯罪中共同犯罪和跨區域犯罪明顯,需形成綜合懲治合力。上半年,檢察機關辦結的侵犯知識產權犯罪中,屬于共同犯罪5261人,占75.2%,較整體刑事案件共同犯罪比例高41.2%。借助于網絡技術和現代物流交通,共同犯罪和上下游犯罪分子將犯罪行為鏈條化切割、分工完成,相關案件呈現人貨分離、貨品和商標分離、組裝加工場所和庫房分離、侵權地和銷售地分離等特征。
針對該類犯罪趨勢特點,檢察機關將深化綜合履職,強化訴源治理,依法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合法權益,以法治力量服務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高質效辦案,依法嚴懲侵犯知識產權犯罪。聚焦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社會輿論關注的侵權假冒多發領域,依法能動履職,嚴懲侵犯知識產權犯罪。圍繞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強化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高技術領域知識產權司法保護,依法保護企業商業秘密。加強與公安機關、行政機關協作配合,做實引導取證、行刑銜接,強化跨地域檢察協作,實現全鏈條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