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疆尼勒克縣三文魚喜獲豐收的新聞沖上了熱搜榜,引發疆內外網友廣泛關注。
三文魚有著“水中珍品”的美譽,是橫跨東西方餐桌的美食。不過,美味的三文魚并不好“養活”。三文魚對生長的水溫條件要求高,對養殖的水質環境要求也很高,養殖戶稍有不慎就可能滿盤皆輸。
即便如此,尼勒克縣還是成功地讓三文魚“安了家”,實現了大豐收,預計今年將產出6000噸。新疆三文魚從距離海洋最遠的地方,銷往了俄羅斯、新加坡等國家,“躍”上了世界餐桌。
在廣袤的新疆大地,這樣的水產品養殖奇跡還有不少。南美白對蝦、羅非魚、石斑魚、鮑魚、龍蝦等新疆產的水產品陸續登上了疆內外消費者的餐桌,一些水產品甚至遠銷海外。許多網友戲稱,這些水產品產自不靠海的新疆,可以稱為“新鮮”。
從無到有,從養活到規模化養殖,并成為當地群眾增收的重要途徑,“新鮮”成功的背后,是企業、政府、科研團隊、廣大群眾等各方力量共同努力的結果,而其中最為關鍵的,無疑是背后的科技與“狠活”。
正是依靠科技領域的創新與突破,深居內陸、遠離海洋的新疆,才能成功配制出與天然海水一樣的“人造海水”,才能通過科學管理和環境保護克服養殖過程中的種種難題,才能緊密結合本地的氣候特點、水資源和土地優勢,成功找到適合本地實際的養殖模式,為本地乃至國內外消費者品嘗“新鮮”料理創造條件,為本地群眾拓寬了致富路。
“新鮮”的底味,是創新的滋味。“新鮮”的成功,再一次用實踐印證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傳統農業靠天氣,現代農業靠科技。從國際經驗看,農業強國往往也是農業科技強國。一些人口不多、面積不大的國家之所以成為農業強國,關鍵就是用科技創新的強項,補齊了資源要素稟賦的短板。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科技事業加快發展,創新體系更加健全,創新能力顯著增強,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4.5%提高到2021年的61.5%。在新疆,以農業科技進步為支撐,農業機械化水平穩步提升,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多種因素共同驅動農業生產能力持續增強。
當前,新疆正處于從農業大區向農業強區跨越的關鍵階段,無論是守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還是推動農業發展從規模到效益、從數量到質量的躍升;無論是構建具有新疆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還是千方百計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無論是壓茬推進鄉村振興,還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區,都離不開硬核科技實力的支撐。
因此,必須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加快以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引領,以產業急需為導向,聚焦底盤技術、核心種源、關鍵農機裝備等領域,加強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尤其是針對現代農業發展最緊迫的科技需求,加強協同攻關,力爭在基礎性公共性農業科研領域占領高地。
與此同時,要強化農業科技服務,引導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深入基層、深入一線,發揮科技與人才的綜合優勢,破除科研與農業發展“兩張皮”,把科研論文寫在大地上,為農業插上科技翅膀。幫助群眾解決發展現代農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增強農民科學種植、科學養殖意識,幫助農民掌握科學要領,提高農業生產的精細化程度,讓農民在科技興農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