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高效法律服務讓勞動者“暖到心窩”
在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新業態新就業群體服務中心維權驛站,法律援助律師深受快遞小哥的歡迎,他們常態化為快遞小哥開展法治講座,并提供法律咨詢服務。
維權驛站可根據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特點和需求,開通法律援助“綠色通道”,提供預約、上門服務。今年以來,宿遷市5家驛站已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法律援助服務50余次、法律幫助100余次。
“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一般并非企業正式雇員,職業邊界模糊,現行的勞動法律法規難以界定和適用此類勞動關系,導致其維權難度和勞動部門監管難度增大,需要法治力量介入保護其合法權益。”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進喜告訴《法治日報》記者。
為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更高需求,司法行政機關充分發揮職能作用,不斷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合法權益保護,提供公益性、專業性、綜合性的法律服務,讓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有所得”“暖到心窩”。
司法部于8月23日舉行“法律援助惠及更多群眾暨《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規定》發布”新聞發布會,發布6起法律援助典型案例,其中包括一起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法律援助的案例,為今后司法行政機關切實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合法權益提供了經驗和啟示。
近年來,各地司法行政機關認真履職,積極作為,科學整合法律服務資源,進一步延伸法律服務觸角,全方位保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合法權益。
記者了解到,多地紛紛建立法律服務站點,進一步擴大服務覆蓋面,提升服務質效。
“近日,我局分類分業成立了特色法律援助工作站,主要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援助等服務,涵蓋社保待遇、勞動關系、工傷事故、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等多個方面。”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司法局黨組書記孫果剛介紹說。
一些地方考慮到快遞員、保安員、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工作方式相對靈活,強化線上服務,保證其隨時隨地獲得法律服務。
廣東珠海市司法局暢通12348、2662088法律服務熱線,通過“珠海法律在線”網站、“珠海智慧司法”微信小程序、“粵省事”微信小程序,實現法律援助“全城通辦”“一網辦”“當日辦”;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司法局用足用好12348公共法律服務網絡、“蘇解紛”等平臺,使矛盾糾紛在“指尖”上化解。
著力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是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的重要環節。
指導相關企業建立健全勞動規章制度,制定合理的勞動報酬分配辦法,不斷改善從業人員工資福利待遇等狀況;加強政策宣傳引導,鼓勵新業態從業人員穩定參保繳費……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司法局聯合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順應就業形勢新變化,創新完善相關措施,持續推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就業和參加社會保險等工作。
今年6月,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司法局組織律師走進18家新就業形態企業,提供“一對一”的“法治體檢”服務,提出合規建議30多條,解答法律咨詢100多人次。
此外,為不斷增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法治觀念和安全意識,各地司法行政機關充分開展相關法治宣傳活動,幫助其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浙江省臺州市路橋區司法局運用法治路橋微信公眾號、互聯網直播平臺等線上媒介,面向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定期推送勞動報酬、工資支付、工傷保險等法律知識、法治資訊及典型案例。
近日,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司法局、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南大街司法所等多地司法行政機關到外賣配送員的驛站或者其出行路線附近等地點開展法治宣傳活動,提供法律咨詢服務,得到廣泛好評。
“司法行政機關通過常態化、精準化、多元化的法律服務,健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增強相關企業法治意識,切實提升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王進喜說,“在此基礎上,建議對新形勢下的法律適用問題開展調查研究,適時推動修改完善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