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平安網訊 “中方的荒漠化防治技術為我國首都圈生態屏障建設提供了系統解決方案,期待能夠進一步大面積推廣。”10月10日,哈薩克斯坦林業研究所所長拉基姆扎諾夫·阿力木江告訴記者。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科學院新疆生地所與28個共建國家的科研院所及高校簽訂了合作協議,新疆荒漠化防治技術已惠及17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其中在8個國家進行了技術示范與推廣,累計推廣面積超過5萬公頃。
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位于哈薩克斯坦中北部荒漠草原,這里大風天氣頻繁,有“風都”之稱。針對哈薩克斯坦首都圈生態屏障建設亟待解決的“林木衰敗、劣質土造林困難”等技術問題,新疆生地所科研人員與哈薩克斯坦塞富林農業技術大學等機構展開合作,成功篩選出8種適宜于生態屏障建設的造林植物種,突破了干旱坡地、礫質荒地等困難立地造林技術瓶頸,目前建成了23公頃試驗示范基地。
不僅如此,新疆生地所科研團隊還與非洲毛里塔尼亞、尼日利亞、埃塞俄比亞等國家的科研機構、高校合作,提出了“中國支持‘非洲綠色長城’建設的科技行動方案”,研發形成了機械防沙、灌叢化草地生態修復、低海拔丘陵區集水恢復林草等適宜于極端環境和困難立地生態建設技術,提出了毛里塔尼亞首都圈“兩區三帶”防沙體系規劃方案。
在埃塞俄比亞,新疆生地所構建了低海拔區灌叢化草地修復與可持續發展模式,技術惠及當地13個社區43000人。“中國經驗、措施、技術都是很好的樣板,未來我們還希望在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強合作。”埃塞俄比亞奧羅米亞州牧區發展委員會牧區生計研究中心主任齊納布·博拉說。
“我們在推廣技術,加強科研合作的同時更加注重對當地人才的培養。”新疆生地所研究員王永東說。截至目前,新疆生地所在中亞、非洲等地建立了5個聯合研究中心、19個野外監測研究站和10個試驗示范區。同時對中亞五國、非洲綠色長城等11個國家的技術人員進行了培訓。
王永東說,接下來科研團隊將綜合評估荒漠化防治“中國模式”的適宜性,提出荒漠化防治技術供需清單,推動跨國別跨區域的荒漠化監測、技術集成與示范應用等,研發、優化集成適宜于當地的“本土化”的技術模式,為綠色絲路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