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娟是新疆伊寧市達達木圖鎮人民調解委員會專職調解員。近日,司法部授予999名人民調解員“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稱號,張翠娟名列其中。“我還有很多不足,這份榮譽對我來說,是認可更是激勵。”她說。

“每個人都應該活出自己的精彩。我就想做一個能幫助別人的人,雖然媽媽勸我留在家鄉工作,但我還是選擇來新疆。”10月30日,張翠娟送走當事人后,向記者說起自己成為西部計劃志愿者的初衷。
或許是被記憶拉回當年青春洋溢的年紀,她的眼神變得格外明亮。
從河南來到新疆,輾轉多地、從事多份職業后,2020年,張翠娟成為一名基層人民調解員。“剛開始不適應,這個工作每天都要面對各種矛盾,但后來想想調解矛盾能幫助人,和我最初的想法不謀而合,于是就安心干起來。”張翠娟說。
想要幫助人,首先要獲得對方的信任。“來我們這里處理矛盾的當事人,內心本就充滿負面情緒,我們只有通過極大的耐心才能獲得他們的信任,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張翠娟講述了今年3月時處理的一起糾紛。
孜某因長子去世本就悲痛不已,偏偏兒媳熱某因孫子上學一事希望將孫子戶口遷走。孜某擔心失去兒子后再失去孫子,堅決不同意兒媳的提議,并將遷戶口所需的相關材料藏了起來。
一方是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一方割舍不下血脈親情,對于雙方的想法,張翠娟都能理解,解開雙方心結不難,但調解工作卻很難開展:打電話約孜某被拒絕,兩度上門,孜某也避而不見。
張翠娟沒放棄,她找到孜某的次子艾某,說服他帶自己見孜某。這次,張翠娟終于將孜某請到了調解室與熱某面談。“幫她們把心里的想法說開,矛盾也就減少了一大半。”張翠娟的妙招幫助這對婆媳打開心房,糾紛迎刃而解。
張翠娟經常站在當事人角度分析問題,在她看來,以事實為基礎、開誠布公講解決方法,往往能獲得當事人的信任。
今年7月,一名女子來到伊寧市找工頭討要36萬元工錢。多次討要無果后,女子聲稱要自殺。涉事工頭報警后,張翠娟來到現場。
“你是不是覺得我們會包庇他,所以不信任我們?”面對情緒激動的當事人,張翠娟一語道破該女子的想法。
“你們和老板都是本地人,你們肯定相互包庇!”女子喊道。
“我也是河南來的。”聽出女子有河南口音,張翠娟主動報上家門。在外地聽到鄉音,讓女子情緒平復許多。張翠娟接著開導:“你帶證據沒?把材料拿來我幫你分析,看看究竟怎么回事……”
厘清事實后,張翠娟向工頭釋法析理。最終,工頭和該女子達成一致調解意見,工頭當天支付2萬元,剩余部分分期償還,并簽訂了還款協議。
臨別時,張翠娟提醒該女子:“有了這個協議,工頭必須按時還款,如果不還錢,你就去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以情動人,以誠立事,這讓張翠娟經手的案件多數都能順利解決,矛盾糾紛調處成功率、案件執行率均達98%。
化解矛盾糾紛,歸根到底還是要依靠法律。“法律法規更新很快,需要不斷學習。我現在是邊干邊學,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及時請教。”張翠娟說,在調解中,要準確把握矛盾糾紛的法律依據,依法依規調解,才能讓當事人心服口服。
喜歡事不過夜的張翠娟為快速解紛,常常放棄午休或延遲下班,但這絲毫不耽誤她抽時間學習法律知識。韌勁十足的她還計劃著報考研究生,拓寬知識領域,從而更好地運用到解紛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