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第九屆)中國互聯網法治大會在京舉辦
10月31日,由中國互聯網協會主辦的2023(第九屆)中國互聯網法治大會在京舉辦。大會圍繞“守正創新 依法強網”主題,促進互聯網產業界與法律界的交流,展示互聯網法治前沿技術及創新成果,共同探討互聯網法治現狀及發展趨勢,推動新時代互聯網法治進程。

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趙志國在致辭時指出,互聯網法治建設是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行業規范健康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保障。工業和信息化部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扎實推進互聯網法治建設,持續完善頂層設計,政策制度基礎更加堅實;著力激發主體活力,融合賦能效用日漸凸顯;深入推進行業監管,用戶權益得到有效的保障。針對未來互聯網發展,他提出四點建議:一是堅持人民至上,讓行業發展成果更廣泛惠及全體人民;二是堅持自信自立,搶抓機遇激發行業活力;三是堅持系統觀念,形成一體化高效協同合力;四是堅持守正創新,以常態化監管促進行業發展行穩致遠。

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副會長張蘇軍表示,依法治網正加速構建完備的網絡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網絡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網絡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網絡法治保障體系,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積極貢獻。圍繞互聯網法治建設工作,他提出了三點意見:一是要深入學習貫徹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論述,始終保證互聯網法治工作正確的政治方向;二是要始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問題導向和成果轉化,不斷提升互聯網法治研究和實踐的能力;三是要繼續加大國際合作交流,打造網絡信息法治話語體系,提高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網絡法治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一是網絡法律體系日臻完善,二是法治為民服務穩步推進,三是網絡司法能力全面加強,四是法治意識素養不斷提高。他指出,多年來,中國互聯網協會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力量助力互聯網法治建設,大力普及網絡法律法規,有效凝聚行業共識、提升法治意識素養,推動互聯網企業依法合規經營,維護行業發展秩序。
加強平臺治理 應邁向“生態治理”體系

在主題演講環節,嘉賓圍繞平臺規則透明度、個人信息保護、數據安全保障、人工智能法治保障等話題,展開深入探討。
就如何提升平臺規則透明度、加強平臺治理,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專家咨詢組成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涉外法治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勇表示,平臺是數字經濟的基本載體,當前已從“數字平臺”階段到“數字智能”時代,面臨著國際與國內的許多現實與挑戰。他認為,平臺規則還可作大量細分,對平臺、平臺規則的治理方面,也要有生態化的思維方式和監管理念,從“多法共治、多部門共管”邁向“生態治理”。

貝殼集團首席合規官、副總裁陳巖則認為,作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平臺企業需要建立一套公平公正、符合中性市場觀的平臺治理體系,通過多角度優化平臺規則透明度,擴大公眾和專家參與,與政府實現平臺共治,時刻以積極向善、誠實守信、公平競爭、踐行國家責任為企業治理的核心理念,對接政策法律、政府監管、社會監督及消費者的需求,適應國家新時代發展要求,推動行業自律,將發展成果惠及百姓,助力國家平臺經濟高質量發展。
保障數據安全 應加強個人信息合規建設

隨著5G、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技術的研發迭代,我國數字經濟贏得了長足發展。而作為關鍵生產要素的數據,市場規模更是蔚為壯觀。但與此同時,當前海量數據轉化仍存在諸多難點。近日,隨著企業數據資源作為資產“入表”,再次引發了市場對于數據確權、暢通數據資源循環的關注。在發展數字經濟過程中,如何平衡個人信息保護與數據利用的關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法學會網絡信息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張新寶認為,企業數據確權授權的核心問題,一是確認企業數據財產權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制度;二是狹義的企業數據與廣義的企業數據;三是來自于公共數據的企業數據;四是來自于個人信息的個人信息數據;五是“可用不可見”的模型利用與驗證作為交易(服務)方式。

推動數據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提升個人信息保護能力、加強數據合規建設。抖音集團數據及隱私法務總監劉笑岑表示,未來的合規方向,除了更好的夯實用戶的信任機制、提升透明度、保持數據處理可證明之外,還要兼顧用戶的隱私期待,對用戶進行產品功能提供更精細化的控制機制,并聯合行業進行更廣泛的技術性探索。

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四檢察部副主任陳禹橦,則從司法實踐角度,分享了北京市檢察機關保護數據安全方面的經驗。她表示,北京市檢察機關在持續打造“金融、網絡、知識產權”首都檢察特色品牌,做實做強專業力量,以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為切口,全面提升檢察履職水平,保護數據安全方面,有三點經驗:一是聚焦維護網絡系統安全、數據安全,全面打擊危害數據安全犯罪;二是“四大檢察”綜合履職,積極參與數據領域溯源治理;三是探索數據合規實踐,提升數據安全保護水平。

新浪黑貓投訴負責人高軍委,也分享了黑貓投訴平臺在“強化個人隱私保護意識 筑牢消費者隱私安全屏障”方面的一些做法和經驗。
人工智能治理 應分領域分專題漸進式立法

隨著大模型技術的快速發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如雨后春筍,治理與合規的探索也方興未艾。對此,北京互聯網法院綜合審判三庭庭長孫銘溪認為,從國家層面干預算法、算力、大數據的應用,是一個基本的立法趨勢,如何將相關的行為規范和責任規范進行銜接,是個人信息保護法在司法的具體應用上面臨的最直接的問題。未來,生成式人工智能無論是在知識產權領域還是民事侵權領域,觸及直接責任內容的案件會越來越多,提供者應當依法承擔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者的責任。

面對人工智能治理的風險和挑戰,北京大學法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北大英華科技有限公司(北大法寶)總經理趙曉海認為,中國應從實際需求出發分領域分專題漸進式立法,充分發揮中國特色法律規范體系整體優勢,使現行法律法規適用于人工智能發展,積極參與和引導國際規則的建立。

京東集團法律研究院執行院長李麗認為,目前企業應當根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和各自的商業場所搭建體系、制定合規制度,保障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內容安全、數據和知產合規。在AIGC的合規中面臨訓練數據貧乏與輸出結果不確定性之間存在矛盾等具體問題的挑戰,應當以發展的眼光、動態的探索,尋求安全與發展之間的最佳平衡點。
加強廉潔自律 發布互聯網企業廉潔文化建設倡議

會上,中國互聯網協會常務副秘書長陳家春、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秘書長裴瑋與阿里、騰訊、抖音、新浪、貝殼、58同城、汽車之家、藍城兄弟、值得買、T3出行等企業代表一起,共同發布了《加強互聯網企業廉潔文化建設倡議》,旨在引導和督促互聯網企業廉潔文化建設,增強互聯網企業廉潔自律意識,共同營造風清氣正、健康向上的互聯網產業生態。

會議期間,還發布了多份研究報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魏亮發布的國內首份《數字消費者權益保護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當前,數字技術全面滲透到經濟社會各領域各環節,數字化浪潮下的居民消費活動發生深刻變化,加強數字消費者權益保護是推動消費提質增效、促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壓艙石”。白皮書結合消費者維權數據和感知調查數據,深度觀察數字生態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新內涵、新形勢、新成效,展望數字消費者權益保護新趨勢,將為加強新時期的數字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提供重要參考。

南財合規科技研究院院長虞偉發布的《“守門人”個人信息保護社會責任測評報告2.0版》則指出,測評過程中發現,目前在數據傳輸、數據安全等方面存在明文傳輸等風險,獨立外部監督機構落地難、個人信息保護社會責任報告披露不完善等問題。同時,與去年測評相比,今年大型平臺在用戶權利響應方面不斷完善更新,用戶個性化推薦自主權愈加豐富、個人信息收集愈加規范。


據了解,中國互聯網法治大會是由中國互聯網協會主辦的業界極具知名度的年度專業大會,從2015年舉辦首屆起至今已成功連續舉辦九屆。大會以深化網絡互聯、信息互通、產業共建、空間共治、生態共享為基本內容,引導互聯網企業知法、守法、用法,促進互聯網產業界與法律界創新交流,推進新時代互聯網法治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