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新時代“楓橋經驗”在“華夏第一州”落地生根?近年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將新時代“楓橋經驗”貫穿于社會治理各個方面,從鄉村到城市、從線下到線上,從“單打獨斗”到社會協同,不斷提高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走出了一條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巴州特色之路。
依托網格 線上線下破解難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1月底,記者走進巴州網格化服務中心。通過一個可視化、智能化的巴州市域社會治理綜合服務平臺,即可將巴州的群眾訴求盡收眼底。這一平臺涵蓋矛盾糾紛、困難訴求、問題隱患等模塊,成為巴州群眾訴求收集的“大腦”。
人力與科技相統一,是“楓橋經驗”發展到今天的鮮明特色之一。現代科技手段,亦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注入新動能。
近年來,巴州持續深化網格化服務管理,依托科技信息化搭建了州、縣、鄉、村四級指揮平臺,各村(社區)網格中心均設立了“民情110”接收臺,實行報辦分離,網格員收集信息后由專職人員錄入平臺,通過繁簡分流,確保群眾反映的矛盾糾紛、困難訴求件件有著落。
同時,推動形成“縱向多級支撐、橫向多元聯動”的網格工作處置閉環,建立“網格發現、中心吹哨、部門報到、末端評價”機制,確保矛盾糾紛、困難訴求、問題隱患得到解決。

今年9月23日,和碩縣特吾里克鎮居民曹某向網格員反映,2022年6月至8月,他在和碩縣某市場建設項目務工,新疆某建設公司拖欠他7.7萬元工資。
特吾里克鎮網格中心調解無果,向和碩縣網格化服務中心縱向“吹哨”,縣網格中心又橫向“吹哨”和碩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勞動監察大隊前往處理此事。3天后,新疆某建設公司給曹某支付7.7萬元工資。
“書記站臺”機制的推行,讓問題的解決更有力度。當地對收集來的一般事項由縣市黨委政法委書記督辦;重大復雜事項由縣市黨委主要領導簽批轉辦,州縣兩級網格中心全程督促盯辦。
查干諾爾鄉烏騰郭楞村村民依某在該村河壩旁承包了一塊林地,林地旁是博湖縣農業農村局漁政站的魚塘。今年8月,魚塘承包人員在林地放牧時雙方產生矛盾。
村、鄉兩級組織調解無果,博湖縣網格化服務中心啟動“書記站臺”工作機制,博湖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鄭留闖組織該縣林業和草原局、自然資源局、農業農村局主要領導召開聯席協調會。
最終確定以魚池及林地兩地交界處的灌溉渠為邊界線,依某和魚池承包人對邊界劃分結果表示認可,并現場簽訂人民調解協議書。
僅今年以來,全州2萬多名專、兼職網格員發現報告、聯動處置矛盾糾紛就達43000余件,化解率99.8%。
系統解紛 凝聚基層共治合力
在巴州,群眾有糾紛,無論在何地,只要前往就近的矛盾糾紛調解中心,都能得到妥善解決。當地全面推行矛盾糾紛“一站式”多元化調處模式,707個“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解中心實現“一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務、“一攬子”化解。
“各縣市整合相關部門職責和資源,推動‘多平臺’整合,形成了上下聯動、左右協同的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工作格局,讓老百姓遇到問題有地方說法。”巴州網格化服務中心副主任吳寧介紹說。
“活都快干完了,無故辭退我們,將近20萬元的工錢還拖著不給?”今年4月,劉某等13名務工人員來到和靜縣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討說法。
經了解,劉某等人在和靜縣某高速公路建設項目務工近兩個月,項目負責人是溫某。
受理案件后,中心工作人員立即“吹哨”和靜縣交通運輸局,并將該高速公路建設項目負責人、分包單位、溫某約來調解。經多方調解,分包單位負責人趙某當場向劉某等人支付了近20萬元務工費。
尉犁縣還以社會矛盾多元化解中心為平臺,成立了14個重點行業單位共同參與的專業人民調解委員會。同時,繼續拓寬群眾問題反映渠道,研發了線上“尉解紛”APP,實現矛盾糾紛“一鍵上報”。
輪臺縣則搭建起“群眾熱線”和“云端都護”平臺,全方位收集民情民意,并推動矛盾糾紛“首問責任”,通過精準分流、多元化解、回訪問效,形成矛盾糾紛處理閉環。
在若羌縣和且末縣,每年因紅棗銷售引發的糾紛占一定比例。

不久前,且末縣英吾斯塘鄉收集到一條群眾訴求。該鄉鐵日克勒克庫勒村民艾某從十幾家棗農處收購了50噸紅棗,計劃在包裝后銷售給外地收購商,他跟棗農約定,一個月后從收購商處結了賬再付錢。誰料,收購商收到紅棗后,只給艾某打了一張80萬元的欠條就消失了,欠條上只留了收購商的姓名和身份證號。
村民多次上門要賬,艾某也很苦惱。網格員將情況上報村里,但問題難以解決,訴求又被推送到鄉里。鄉司法所、派出所、法官工作室等決定啟動聯調機制。
“一邊調解糾紛,一邊快速立案。”“法官工作室”法官王東東很快給出解決方案。
司法、公安等部門在艾某和棗農間作調解,雙方約定一個月后結賬,并作了司法確認。另一邊,法院在當地政法委的協調下,將收購商的身份查實。法院對艾某與其之間一案快立快審,并委托當地法院給收購商送達開庭傳票。
一個月內,收購商就把艾某的80萬元紅棗款打過來了,兩個問題同時解決。
“抓前端”遏增量,溯本清源“治未病”。巴州各縣市通過系統治理和源頭治理,切實將矛盾糾紛及時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挖掘典型 打造基層治理品牌
“聯戶茶會”“烏蘭說事”“一村一約”??????在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過程中,巴州各地各部門立足實際,探索出一大批具有巴州特色的創新工作方法,通過示范引領,讓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巴州落地生根。
“今年9月,卡某買了我100多畝青儲玉米,當時說好10月底之前付錢,這都兩個多月了也沒給,我在準備明年開春的農資,你們說咋辦?”11月15日下午,在庫爾勒市哈拉玉宮鎮臺斯砍村當月召開的聯戶茶會尾聲,村民李某提出。
兩人同村,參會的村委會干部艾山江·扎依爾當即安撫說,“你別急,這事村里幫你解決。”
當天,艾山江就聯合村警務室民警將雙方約至警務調解室調解。村委會干部、四老人員、民警多方參與。卡某說表示自己資金周轉困難。僅用30分鐘,兩人就達成一致意見,卡某分3次于11月28日將玉米款全部支付給李某。
“今年1月至今,全鎮共召開聯戶茶會4320場次,收集民意訴求619條,其中矛盾糾紛276起,全部妥善化解。”哈拉玉宮鎮黨委副書記羅浩鵬說。
依靠群眾,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是“楓橋經驗”代代相傳的法寶。巴州充分發揮人民調解的作用,從州、縣(市)、鄉(鎮)、村(社區)四個層面配強調處力量,構建了全域覆蓋、全方位保障的解紛隊伍體系,走出一條矛盾糾紛化解多元共治之路。
目前,巴州已建成人民調解組織748個,人民調解員達5100余名,凝聚起基層治理的合力。其中,還打造了“鴻雁大媽”“解憂哥”“王玲個人調解室”等基層服務品牌,這些“民間品牌”讓調解工作更具溫度。

11月28日,記者在焉耆回族自治縣司法局矛盾調解中心見到了王玲。她說,“我調解的案子小到一百多元,大到幾十萬元、上百萬元,只要矛盾雙方有調解意向,幾乎都能調成。”
王玲有一套自己的調解方法——盡早介入、秉持公心、調解要快、說理要準。
5年來她成功調解矛盾糾紛2000多起。2020年12月,她被授予“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稱號。
王玲還將調解經驗和溝通技巧傳授給了當地的人民調解員。她數十次走上巴州和焉耆縣的人民調解員培訓會,累計培訓本地人民調解員5000余人次,其中很多人都成為了村(社區)的調解骨干。

不僅人民調解有亮點,當地公安、法院等政法單位也積極創建新時代“楓橋經驗”工作品牌,推動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導和疏導端用力,從更深層次提升了矛盾糾紛的化解效能。
如今,新時代“楓橋經驗”正在巴州大地煥發蓬勃生機,更為當地持續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匯聚起強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