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多元解紛網絡 解決群眾“急難愁盼”
——專訪喀什地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時銘浩
喀什地區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重要支點。近年來,喀什地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探索推進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喀什實踐,走出了一條符合防范化解矛盾糾紛的有效路子。近日,“新時代‘楓橋經驗’在新疆”主題采訪團記者采訪了喀什地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時銘浩。
時銘浩表示,近年來,喀什地區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聚焦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以提高基層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為著力點,堅持“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始終堅持思想上對標對表、行動上緊跟緊隨、執行上堅定堅決,不斷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綜合施策,樹立關口前移理念,夯實基層基礎,永葆“楓橋經驗”的生機和活力。
“我們通過積極探索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新路徑,從防范化解各類社會矛盾風險入手,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一站式’平臺建設,推動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矛盾糾紛的快速化解、有效化解,實現矛盾就地解決不上交。”時銘浩介紹,目前,喀什地區共建立各級調解機構3069個,其中縣級調解機構12個、鄉鎮(街道)級199個、村(社區)級2858個;設立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委員會160個、個人調解室101個。
與此同時,地區各縣市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楓橋經驗”在基層的推廣應用,做好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化解工作。其中,巴楚縣巴楚鎮將心理疏導融入人民調解工作,探索出“解心結、治心病”化解家庭矛盾工作法,有效化解家庭糾紛,促進家庭和睦、鄰里和諧。該做法于今年11月入選全國“楓橋式工作法”。
今年,喀什地區共收集各類矛盾糾紛60466起,化解率達99.8%。
時銘浩表示,作為全國第二批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試點地區,喀什地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黨委關于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試點工作的各項決策部署,牢牢把握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堅持和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依靠基層組織和廣大群眾,做到預防在前、調解優先、運用法治、就地解決。
在具體落實中,喀什地區堅持專群結合、事心雙解,變“一元應對”為多元化解。一方面充分發揮公、檢、法、司等部門專業職能優勢,整合資源,全力打造“一站式”多元解紛網絡,全面化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另一方面,喀什地區還充分發揮群團組織、社會力量作用,積極引導“海霞工作室”“和事佬閑事婆”等第三方參與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采取“宣、訪、化、調、建、培”六步工作法,有效化解一批事關基層社會穩定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糾紛,通過綜合施策,激活源頭治理,穩步有序推動262項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試點目標任務落實。
“目前,已完成今年18個試點點位創建工作,探索出具有喀什特色、時代特征的市域社會治理新模式,有力推動了平安喀什、法治喀什建設。”時銘浩說。
時銘浩表示,下一步,喀什地區將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引領,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發揮好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堅定不移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更高水平的法治喀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著眼各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以實際工作成效讓各族群眾切實享受到社會治理的成果;不斷探索多元解紛機制,扎實推進事關長治久安的根本性、基礎性、長遠性工作,有效解決各種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努力書寫更高水平的平安喀什“答卷”。
“我們將繼承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快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時銘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