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黨政機關要習慣過緊日子。”值得關注的是,“過緊日子”之前加上了“習慣”二字,這意味著黨政機關精打細算、厲行節約過緊日子,不是一時之需,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一貫的、長期的、常態化的工作要求。
過緊日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從土地革命時期“節省每一個銅板”“穿著草鞋干革命”,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勤儉是咱們的傳家寶”“一分錢掰成兩半花”,再到新時代貫徹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勤儉節約、艱苦奮斗始終刻印在中國共產黨人骨子里。不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么水平,不論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也許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總量已經突破100萬億、穩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已超過一萬美元,國家經濟實力躍上新臺階,政府財力、社會財富日益雄厚,“過緊日子”這根弦是否可以松一松?答案是否定的。
我國盡管家大業大,但攻克創新“卡脖子”問題、鍛造科技領域“大國重器”需要錢,辦好教育、衛生健康、住房保障、社保、就業等民生實事需要錢,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需要錢,統籌區域城鄉協調發展需要錢……面對諸多國計民生事項,我們“錢袋子”中的每一分錢的用途都馬虎不得。
現實中,一些黨政機關“過緊日子”的思想還樹得不夠牢,“跑冒滴漏”現象還存在。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八項規定”深入實施,嚴控和壓縮“三公”經費支出、堅持過“緊日子”,已經成為黨政機關的常態。配多大的辦公室、坐什么規格的車、出差住宿就餐標準是多少等,干部心里都有譜。但個別地方的領導干部依然把過緊日子視作臨時現象,習慣用老思維渡難關,對如何勤儉節約過“緊日子”思之不多,對怎樣維持大把花錢的“好日子”卻想方設法。
比如,有的政績觀錯位,搞一些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有的秉持著“有錢不花,過期作廢”的錯誤認知,以預算內的支出沒有用完為借口搞年底突擊花錢,造成大量資金浪費;有的在申請預算時存在本位主義考慮,有保基數、占盤子的慣性思維;有的違規“套現”“提現”,巧立名目亂發津補貼;有的項目經費沒用完,就被各級催著“花錢”,甚至還被批評通報……以上做法與黨中央要求背道而馳,偏離財務預算本意,違反財經紀律,造成資源浪費,還容易助長不正之風甚至滋生腐敗。
同時,我們也要正確認識到,“過緊日子”并非意味著少辦事、不辦事,而是要求在有限資金內多辦事、辦好事,“把每一分錢都花到刀刃上”;也不是意味著機關干部要當“苦行僧”,而是要求堅持和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堅決壓縮不必要不合理的行政開支,堅決杜絕浮夸奢靡、鋪張浪費之風,“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
俗話說:“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一世窮。”堅持過緊日子,從單位部門方面說,要嚴肅財經紀律,把牢預算管理、資產配置、政府采購等關口,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強“三公”經費管理,不該上的項目一個不上、不該花的錢一分不花,真正把寶貴資金用在發展緊要處、民生急需上;從機關干部方面講,人人都要從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嚴起,從節約一支筆、一張紙、一度電、一滴水做起,把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內化為一種政治自覺和政治擔當。
“足國之道,節用裕民”。節用是手段,裕民是目的。歸根結底,黨和政府帶頭過緊日子,目的是為老百姓過好日子。黨政機關勒緊腰帶過“緊日子”,就意味著更多“真金白銀”投入到為群眾服務上來,群眾就會分享到更多改革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