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吉市,蓋碗茶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文化。該市人民法院大西渠人民法庭將這種茶文化融入糾紛調解過程中,推行“蓋碗茶調解法”,在氤氳茶香中,吵得臉紅脖子粗的當事人敞開心扉,化干戈為玉帛……
伴著茶香,一觸即發的矛盾畫上句號
大西渠人民法庭管轄的“三鎮一鄉兩園區”,經濟活躍,流動人口多,各類矛盾糾紛時有發生,但只要遇到“蓋碗茶調解法”,就沒有解不開的疙瘩。
昌吉市二六工鎮某村,13戶村民將自家農村建房承包給李某施工。2023年10月,工程竣工房屋交付使用后,村民僅支付部分工程款,剩余部分因房屋質量有問題拒絕支付,由此,李某和13戶村民發生爭執。由于這起糾紛涉事人數較多,雙方分歧大,大西渠人民法庭、二六工鎮司法所制定方案聯合調解。
剛到調解現場,糾紛雙方怒目而視。法官和調解員在每名當事人面前擺上一只茶碗,注入滾燙的開水,伴著茶香安撫雙方情緒,緩解憤怒。在把握糾紛焦點后,法官和調解員向雙方當事人釋法明理、分析利弊,逐家逐戶核對房屋需要修繕的地方、確定損失。在和諧的氣氛中,雙方當事人同意從剩余工程款中扣除相應損失,一觸即發的矛盾糾紛畫上圓滿句號。
此后不久,二六工鎮總結這起糾紛的調解經驗,設立類案訴前調解小組,將農村建房施工合同、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集中起來,由該小組開展訴前調解。“法官+人民調解員”模式精準發力,大批糾紛化解在基層、消弭在訴前。
“識茶時甄別矛盾,泡茶中暢所欲言,斟茶時開展調解,敬茶時紓解心結……”1月5日,昌吉市大西渠鎮黨委副書記、政法書記張志強說,“蓋碗茶調解法”既能傳承鄉土飲茶文化,又能實質性化解糾紛,增進安定和諧。
倒一杯茶,尷尬的氣氛就緩和了
昌吉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特邀調解員趙浩翔深切感受到,將蓋碗茶文化融入矛盾調解中帶來的變化。
2023年3月,昌吉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生一起買賣合同糾紛。在征得雙方當事人同意后,大西渠人民法庭法官邀請部分企業負責人、法律顧問、員工代表以及供貨商觀摩調解。
糾紛雙方當事人還未落座,法官已經開始準備茶具,水開后,趙浩翔為當事人泡茶,以示尊重。泡茶時,趙浩翔與當事人拉家常、聊生意。茶好了,喝茶的過程中,調解員善意引導,當事人逐漸放下心中芥蒂。你一言我一語,調解員找到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茶香彌漫中,法官和調解員互相配合,關鍵是一杯茶一倒,尷尬的氣氛就緩和了。”首次觀摩這樣的調解方式,新疆某建筑公司承包商李新水大為贊嘆。他告訴記者,這些年,大西渠人民法庭不斷送法進企業,“現在只要一提起合同法、勞動法等法律,公司人人都能說上半天。”
2023年以來,在昌吉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兼職調解員運用“蓋碗茶調解法”化解糾紛298起,追回工資報酬150余萬元,督促企業自動履行標的額達300余萬元。
作為昌吉回族自治州首個優化營商環境法庭,大西渠人民法庭開展法官包聯企業制度,為企業在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生產經營中發生的商事糾紛提供“一站式”訴訟服務,向企業健全管理、規范經營提出風險防控建議,為政府加大對農村經濟運行中的風險防控做好提醒。
信息化時代,“蓋碗茶”上了“云端”
大西渠人民法庭庭長李思穎告訴記者,“蓋碗茶調解法”的優點在于它能夠有效緩解當事人之間的緊張關系,讓他們在一個輕松的環境中解決問題。同時,這種調解方式也符合當地的文化傳統,更容易被當事人接受。
信息化時代,從法律問題咨詢到訴訟風險評估,從提交調解申請到根據案件類型在線選擇調解員,都可以通過動動手指完成。大西渠人民法庭堅持和創新運用新時代“楓橋經驗”,把司法服務從“線下”擴展到“線上”,將“蓋碗茶調解法”運用到“云端”,調出一片新天地。
“孩子有一筆錢借出去幾年了收不回來,今早他坐在沙發上鼓搗手機,不到1個小時,法院就發來短信通知立案成功,還約好時間在網上調解。”說起親身感受到的司法速度,大西渠鎮大西渠村村民周文海驚訝不已。
大西渠人民法庭在轄區23個行政村,指定年輕干部專門負責協助村民注冊和使用移動微法院等智能應用,村民不出村即可體驗線上調解、網上立案等訴訟服務。近3年,該法庭累計開展協助網上立案等智能化代辦1007人次。
此外,大西渠人民法庭開拓“互聯網+法治宣傳”新模式,運用微信群、視頻號等普法平臺,定時推送法治套餐,讓群眾汲取法治“營養”。“喝上一碗茶,握上一次手,能夠拉近與人民群眾的距離;用心用情用力調解,矛盾糾紛就會迎刃而解。”李思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