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陽透過玻璃窗照進石榴籽活動室,老人們圍坐一起或喝茶話家常,或以棋會友樂在“棋”中;活力十足的電商主播正在直播間助農帶貨,熱情地向全國網友推介特色農產品和民族服飾;喀拉托別小學書法老師利用業余時間教授哈薩克族小朋友練習毛筆字,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近日,《法治日報》記者跟隨“追著雪花看新疆”主題活動采訪團走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縣喀夏加爾鎮克烏克加爾村,一幅幅民族團結的生動畫面映入眼簾。
喀夏加爾鎮黨委書記亞森別克·阿合爾向記者介紹,克烏克加爾村創建石榴籽活動室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服務,一方面,以老年人為主體開展黨的方針政策、民族團結知識和防范養老詐騙宣傳活動;另一方面,在矛盾糾紛調處、土地流轉等重大事務決策時,及時征求村民意見和建議,充分調動多元主體積極參與鄉村治理,通過村民自治實現鄉村善治。
“我們充分發揮老年人優勢組建卡利亞人民調解隊,卡利亞在哈薩克族語中意為‘有威望的老年人’,村民之間發生矛盾經常會找這些老人去調解。”亞森別克介紹,卡利亞人民調解隊由老黨員、老教師、老干部等人員組成,村民之間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婚姻家庭、鄰里及草場糾紛等,雙方無法解決的,就會到村里群眾議事廳尋求幫助。
據悉,喀夏加爾鎮深入推進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司法行政部門牽頭、多部門參與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建設,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打造“楓橋喀鎮”,推行“一管三說”“三調聯動”矛盾糾紛調處機制,引導各族群眾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糾紛。
村級各基層力量在日常工作中發現矛盾糾紛后第一時間介入,引導當事人到群眾議事廳講清事件原委。卡利亞人民調解隊從睦鄰友好、以和為貴的傳統文化等方面進行調解,用情打動矛盾雙方。由法官、法律顧問、司法助理等人員組成的法律服務隊在小法庭中對當事人進行釋法說理,引導當事人用法治方式化解糾紛。
“通過將法理事理情理講透,讓當事人既解‘法結’又解‘心結’,進一步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圍。”亞森別克說。
克烏克加爾村還通過開展“法進萬家”行動,探索推行“三學、五建、四到戶”工作機制,提高群眾學法用法的積極性。借助微信、抖音在網格群推送民族政策法律法規普法視頻,擴大宣傳覆蓋面。以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為契機,該村2023年在轄區人員密集場所開展普法活動48場次,通過卡利亞人民調解隊調解矛盾糾紛68起,切實增強群眾法治意識,提升基層治理水平和能力,讓群眾在共建共治共享中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烏孫故里出義士,天山腳下頌英雄。2015年7月7日19時,昭蘇縣喀拉蘇鄉一牧民報警稱100多只羊被困河灘,正在值班的喀夏加爾鎮派出所副所長鄔建杰接到報警后,立即帶領值班民警、協警趕往出事地點。
眼看羊群就要被上游突發的洪水吞噬,鄔建杰當機立斷,帶頭跳入河水中,與隊友組成人墻,將數十只羊安全救上岸。隨著水位的暴漲和流量的加大,兩名協警被強大的水流沖進深水區,身體迅速下沉。此時,鄔建杰不顧個人安危沖向洪流,拼盡全力把兩名戰友拉了起來,而自己卻被湍急的河水卷走,失去了寶貴生命。
24年的相依相伴,24年的精心呵護……克烏克加爾村哈薩克族村民烏合托爾江·米曼汗照顧漢族老人張舉生的故事在當地廣為人知。從1991年起,烏合托爾江便跟隨村里的木匠張舉生一起為村民建房并學習木工,師徒二人自此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由于張舉生一輩子沒結婚,在當地也沒有親人,常稱呼烏合托爾江為“干兒子”,而憨厚樸實的烏合托爾江也把老人當成父親對待,無微不至地照顧老人飲食起居,親如父子。
“為創新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喀夏加爾鎮在克烏克加爾村、別迭村等村莊在打造民族團結文化大院、文化墻的基礎上,通過深入挖掘鄔建杰、烏合托爾江等先進人物事跡,促進各族群眾深入交往交流交融,學習身邊榜樣,汲取奮進力量。”喀夏加爾鎮黨委委員、統戰委員木沙哈力·居馬洪說,該鎮通過舉辦“民族團結一家親”聯誼活動,豐富村民文化生活,讓一處處民族團結文化大院、文化墻成為滋養人心、凝聚人心的幸福陣地,持續做深做細做實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細胞工程”,為民族團結創建工作添磚加瓦。
石榴花開,籽籽同心。喀夏加爾鎮把民族團結進步工作融入社區治理各環節,積極營造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人際網”和“生活圈”。各族群眾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在經濟發展上互助,在生活空間上互嵌,在文化傳承上互融,共同建設和諧美麗幸福家園,讓民族團結的“石榴花”常開長盛、芬芳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