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和解的意愿,我們就努力幫他們解開心結,達成和解。”鄯善縣人民法院執行局執前和解中心工作人員馬揚帆說。
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鄯善縣人民法院學習運用新時代“楓橋經驗”,在訴訟服務中心大廳設置了執前和解中心。
“民事糾紛中有許多都發生在鄰里、親友之間,有些只是雙方沒有及時溝通或溝通不暢造成的,我們為當事人創造一個環境,讓大家在案件執行前能進行有效溝通,提高雙方達成和解的可能性。”鄯善縣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執行局局長席輝介紹。
通過開展執前和解工作,在充分保障雙方權利,征得申請執行人同意的前提下,雙方根據被執行人的實際履行能力和具體情況達成和解意向,有效節省了當事人的訴訟成本和時間。
截至目前,鄯善縣人民法院執前和解中心辦理執前和解案件150件,執行完畢64件,達成和解協議86件,執行到位金額237萬元。
群眾工作無小事。第二批主題教育中,鄯善縣各級黨組織著力在回應民生關切上下功夫,探索建立居民議事會、議事日等長效機制,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用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檢驗主題教育成果。
為深入推進黨建引領,提高社區服務水平,帶動居民參與社區基層治理,切實幫助居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共性問題,鄯善縣連木沁鎮同心社區黨支部將轄區劃分為5個片區,輪流召開居民議事會和商鋪茶話會。
每次居民議事會,居民都會帶著對轄區安全生產、環境衛生、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意見建議進行討論,現場能答疑解惑的問題,社區干部現場辦公或解答,現場不能辦理的被記錄在冊,盡快與相關部門對接解決,并及時向居民反饋工作進展。
為了及時了解居民的困難訴求,鄯善縣火車站鎮友好社區黨支部將每月14日定為居民議事日的同時,還設置了小區嘮嗑點,小區嘮嗑點位于興業小區的佳靈商店門口。
友好社區干部走訪時發現,商店是社區熱點問題的聚集地,社區的大事小事、家長里短、鄰里糾紛、困難訴求都能在閑聊中反映出來。只要每天下午來這里坐一坐就能收集到不少建議。
自從小區嘮嗑點掛牌以后,每天都會有工作人員來這里記錄匯總居民提出的意見建議,經過分析研判,一般問題就地解決,疑難問題和困難訴求向社區及時反饋。
“居民提出的樓頂漏水、下水管線老化等問題均已得到解決,通過在小區嘮嗑點溝通,居民還自發成立了志愿者服務隊,鄰里之間、干群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了。”火車站鎮友好社區黨支部副書記、居委會主任馬媛媛說,“我們將進一步發揮社區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作用,提升社區治理水平,把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