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人民至上 秉公正守民心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做好法院工作系列評論③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堅決維護社會穩定,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維護群眾合法權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陳文清在13日召開的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傳達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并在部署2024年全國政法工作時,將“著力維護社會穩定,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列為需要重點抓好的七個方面工作之一。
在隨即召開的全國高級法院院長會議上,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張軍指出,司法審判工作,說到底是一項“守心”的工作。人民法院要踐行人民至上,始終“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始終把人民群眾滿不滿意作為評判審判質效、改革成效的標準,把暖民心的“小案”、順民意的“實事”辦好,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司法工作踐行人民至上,要用心用情辦好關系民心向背的“小案”。小案不小,關乎民生,每一起常見多發、源自群眾生活的“小案”,都無不牽涉當事人的切身利益與生活安寧;小案不小,連著民心,每一起侵擾到社會安寧、群眾生活的訟爭背后,都是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熱切期待。人民群眾是感受司法公正的主體,“小案”能否辦好直接關系著民心的向背,“小案”蘊含著“大政治”,必須用心用情辦好。“小案”雖然常見,類案很多,法律規定、司法解釋明確,“依法”辦理不難,卻未必能真正“辦好”。要辦好“小案”,最基本的是要在管不管、是與非、寬或嚴等法官依法行使自由裁量權的空間內,秉持司法良知,作出恰當的選擇、裁判。有的“小案”觸及社會爭議話題,這就要求法官處理好“求穩”和“引領”的關系,在辦案中融入敢于善于引領法治進步、助推時代發展、滿足人民期盼、促進社會公眾法治意識養成的時代內涵。
司法工作踐行人民至上,要久久為功解決好人民群眾的“難事”。法槌之下有財產萬千,有人命關天;法槌之下有是非曲直,有毀譽忠奸。教育、就業、醫療、安居、養老、婚姻家庭、環境保護、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等領域的民生案件,往往聚焦著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要用心用情扎扎實實辦好。要能動用好法律和司法政策,切實解決好一些弱勢群體、困難群眾所急所盼,努力讓人民群眾時時感受到人民司法的“暖心”“穩心”“安心”。要善于“抓前端、治未病”,融合貫通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訴訟審判職能,深入研析案件反映出來的深層次問題,以更加有力有效的司法保護促推、助力“家庭、學校、社會、網絡、政府”保護,做深做實未成年人保護和犯罪預防的治本工作。要以“就是頭拱地也要把人民的事辦好”的決心,做實“有信必復”工作,嚴格落實7日內程序性應復盡復、3個月內實質性答復、未辦結的每月反饋進展,下更大功夫實質性化解矛盾糾紛,努力實現案結事了政通人和。
司法工作踐行人民至上,要積極推進人民陪審員參審制度深化落實。人民陪審員參審制度是保障人民群眾參與、監督司法的重要制度,是彌合司法專業判斷與公眾樸素認知“鴻溝”、在訴訟程序中融入公眾正義直覺和共識的重要方式,對于克服法官職業和經驗局限、提升司法裁判公信力,具有重要意義。各級法院要用好人民陪審員參審制度,推動人民陪審員參審實質化,做好“公正與效率”和“民主與法治”更優結合的文章。要深化細化法官指引機制,讓每一名人民陪審員都能在參與案件審判中發揮應有作用、獨特優勢。要注重總結經驗,梳理典型案例,把法官專業性、人民陪審員充分參與的人民性展示出來,不斷把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做深做實做優。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讓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一起起司法案件、一件件司法政策中做實“公正與效率”,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司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凝聚起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磅礴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