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從最高人民檢察院舉行的“高質效辦好每一個公益訴訟案件 更高水平守護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檢察機關近年來持續深化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探索實踐,不斷提升辦案精準化、規范化水平,促進重點文物長效保護,取得顯著成效。

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八檢察廳副廳長熊正介紹,在最高檢指導下,地方檢察機關聚焦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重點類型加大辦案力度,結合本地特點以小專項等形式辦理了一批效果顯著的公益訴訟案件。如河北省保定市檢察院訴某石料加工有限公司侵害長城歷史風貌及生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中,檢察機關訴請判令拆除違建、賠償修復費用190余萬元。貴州、山西等地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益訴訟保護專項行動,辦理了保護苗族銀飾鍛制技藝、莜面栲栳栳制作技藝等行政公益訴訟案。
“檢察機關統籌發揮民事、行政公益訴訟制度優勢,有效推動多部門厘清職責、共同履職,完善追究文物損害賠償責任的長效機制。”熊正介紹,甘肅省敦煌市檢察院督促保護敦煌莫高窟行政公益訴訟案中,督促多部門協商解決莫高窟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內石料廠關閉退出事宜,形成協同治理合力,破解執法難題。
記者注意到,檢察機關注重強化科技賦能,為高質效辦案釋放新動能,法律監督模型的充分運用,衛星遙感等先進技術與辦案的深度融合等,成為高質效辦案的重要輔助手段。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檢察院辦理保護庫木吐喇石窟寺行政公益訴訟案中,委托最高檢司法鑒定中心和中科院空天院,運用大氣遙感衛星等技術,對石窟周邊工業生產排放的有害物質對石窟及壁畫產生的危害進行評估,調用檢察技術人員運用無人機傾斜攝影測量技術并3D建模對案涉區域進行現場勘查,確保對公益損害事實精準認定,有力維護了文物安全。
此外,最高檢發布指導性案例和典型案例,講好文物保護檢察故事。各級檢察機關在辦好案件的同時,加大宣傳力度,不斷強化司法辦案引導,提升社會公眾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的法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