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來時。每當這個時節,總會不禁讓人想起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中華文明傳承五千多年的生態智慧時引用的那句詩:“勸君莫打三春鳥,兒在巢中望母歸”。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一年來,十四屆全國人大堅持不斷健全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體系,綜合運用多種方式促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并啟動生態環境法典編纂工作,一系列有力且有效的生態文明法治舉措助推我國生態治理效能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更趨完善。
這一年,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體系日益健全。2023年4月,十四屆全國人大制定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為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法治保障;6月,通過關于設立全國生態日的決定,以國家立法形式將8月15日設立為全國生態日,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推動全民增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和行動自覺;10月,修訂海洋環境保護法,強化海洋環境監督管理,加大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力度,用嚴格措施、嚴密法治保護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僅這一年,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占通過總數的七分之一,而在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主要內容的七個方面中,“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同樣占據重要一席。這兩個“七分之一”在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履職第一年同時出現,并非偶然,而是全國人大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必然。
這一年,生態環境法治保護高水平運行。在立法方面,為保證黃河保護法、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有效實施,十四屆全國人大推動有關方面對相關規范性文件開展集中清理。在聽取報告方面,審議了國務院關于2022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報告,檢查濕地保護法實施情況,推動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強化生態保護修復,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審議了國務院關于打擊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犯罪工作情況報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情況報告、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人民檢察院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檢察工作情況報告并開展專題詢問,積極推動“一府兩院”加強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執法司法能力建設,依法懲治各類環境資源違法犯罪行為。在其他方面,開展了可再生能源供給消納體系建設情況專題調研。多元化的法治保護方式,凸顯了法治護航生態的力度,是十四屆全國人大圍繞生態環境保護,把監督與立法緊密結合起來,統籌安排聽取審議工作報告、執法檢查、專題調研等,運用法治方式推動解決問題、改進工作、完善制度的體現。
這一年,生態保護法典正在孕育、值得期待。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統籌立改廢釋纂,增強立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時效性。據統計,目前,我國已有生態環境保護法律30余部、行政法規100多件、地方性法規1000余件,還有其他大量涉及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規定,為形成并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打下了堅實基礎。202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明確提出,十四屆全國人大編制立法規劃,“將法典編纂作為一個重大課題,專門研究論證。”“各方面提出的法典編纂項目比較多,經綜合比較研究,環境(生態環境)領域開展法典編纂條件比較成熟”,這意味著生態保護法典將有新進展、新突破。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驗證了這一點——過去一年來,十四屆全國人大啟動生態環境法典編纂工作,成立工作專班,扎實有序推進;在談到今后一年的任務時,報告明確提出,“要認真落實常委會立法規劃。編纂形成生態環境法典草案并提請審議”。我們可以期待,一部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愿、系統規范協調的生態環境法典,將如同“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必然呼之欲出、呱呱落地,在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發出法治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