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力解決基層“小馬拉大車”問題
近年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積極推動信訪工作法治化建設,深入貫徹落實《信訪工作條例》,找準切入點抓強源頭治理,把握著力點抓實問題解決,夯實落腳點抓好基層治理,把信訪工作法治化納入法治政府建設重要內容,各級各部門“一把手”親自抓,形成黨委推動、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大動員大響應大落實”工作格局,有效破解了信訪工作難題,切實維護了群眾利益。
治本控源夯基礎
某施工隊老板孫某拖欠楊某等11人勞務工資15.2萬元久不給付,楊某等人向“和合昌吉”法務中心反映問題。調解員劉英明在全面了解掌握情況后,先后3次將孫某約到調解中心進行耐心調解,最終促使雙方當事人握手言和達成調解協議,一起積怨頗深的欠薪信訪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為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完善基層治理平臺,昌吉州在昌吉市打造了新疆首個集“普法、調解、仲裁、信訪、公證、審判”于一體的全域法務區“和合昌吉”法務中心,法院、信訪、律師協會等各類人員應駐盡駐,群眾矛盾糾紛實現“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自法務中心成立以來,累計接待來訪群眾9972人次,其中調處化解矛盾糾紛3112件,涉法涉訴信訪事項導入司法途徑891件。
昌吉州堅持“訪訴同源”,推行“信訪工作聯席會議+三級矛盾調處中心+代表之家+特色矛盾糾紛調處室+各支力量”的“1+1+3+1+N”多元化解模式,有效聚合基層各支力量,構建調處閉環,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庭州楓橋經驗”。
昌吉州在全州建成31個品牌調解工作室,做好“心理疏導入心、倫理感化入情、普法教育入理”工作。在阜康市各鄉鎮(街道)率先建立“和安”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推動資源向基層傾斜、網絡向基層延伸、工作向基層貼近,實現信訪工作與基層社會治理深度融合。
通過在全州打造14個“信訪工作示范鄉鎮(街道)”和125個“無訪、無訴村(社區)”,示范引領帶動全州源頭治理工作科學化、規范化、法治化水平提升,昌吉州通過做優基層“小網格”,釋放基層治理“大能量”,切實提高了各族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滿意度。
法治為基促化解
昌吉市六工鎮的楊某因對養殖豬舍拆除補償不滿,曾多次越級上訪。信訪等部門通過與楊某多次見面溝通,引導其通過“四書四會一答復”程序解決,經聽證、調解、法學會監督等程序后達成協議,六工鎮向楊某支付了補償金55萬元,楊某對處理結果表示滿意,一起信訪事件依法得到解決。
昌吉州始終秉持“人民信訪為人民”的工作理念,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聯動發力破堵點,用好“聽證監督、檢察監督、法學會監督、人大監督”會議制度,規范信訪案件化解流程,強化辦理全流程監督,有效推動疑難復雜信訪事項依法定性化解。
為進一步破解信訪上行、重點領域信訪問題突出問題,昌吉州在信訪案件受理辦理法治化上創新機制,精選83件存量信訪事件,由縣市、園區黨政主要領導、政法書記、公安局長帶頭領辦“啃骨頭”,依法依規全力推進化解,大幅消減信訪存量。
吉木薩爾縣以歷史積案全部清零為目標,將歷年存量的24件積案全部納入啃“硬骨頭”范圍,成為昌吉州第一個所有歷史積案清零縣市。阜康市將占全市信訪存量近60%、長達12年多、涉及4家房地產企業、342戶居民、850萬元補償款的政府棚改項目未安置等遺留問題,全部列入啃“硬骨頭”內容,推動群眾反映強烈的存量問題基本清零。
釋放信訪新活力
信訪工作是送上門的群眾工作,昌吉州緊盯“晴雨表”,架起“連心橋”,當好“減壓閥”,干部“沉下去”,發揮“強作用”,傾力解決基層“小馬拉大車”問題。
今年以來,昌吉州領導帶頭下訪、縣市領導定期接訪、鄉鎮領導隨時走訪、村級干部上門問訪,各級領導樹牢“解決”比“解釋”更重要的理念,認真落實“四下基層”,深入基層一線接訪下訪1.2萬人次,化解矛盾糾紛3200余件,把信訪工作做到群眾家門口、心坎上,有效防止矛盾激化、信訪上行。
推動州、縣、鄉、村四級聯動,統籌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信訪信息系統等七大平臺,昌吉州全面歸集信息,緊盯重大復雜矛盾糾紛開展研判問效、重點督辦,重點信訪研判意見當天推送至各責任單位,并跟蹤督促,做到件件清、事事清,以最快速度、最優方案、最實措施全力做好送上門的群眾工作,解決群眾合理合法訴求15.2萬件。
同時,昌吉州依托數字政府建設,大力推進信訪工作數字化、智能化建設,穩步推進各縣市“瑪上辦”“呼必應”“吉速辦”等服務平臺接入昌吉州統一信息平臺,暢通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打破職能部門、問題屬地、信訪機構信息壁壘,實現了全州數據統一歸集、信息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共用,為信訪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數智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