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疆瑪納斯蟲子雞科技小院、新疆吉木薩爾白皮大蒜科技小院等10家科技小院入選“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科技小院”,新疆科技小院數量已達50家,實現全疆14個地州市全覆蓋。這對于新疆科技興農工作來說的確是個好消息,不過建科技小院的目的是為農業生產解決具體問題的,因此農民的滿意度,才是檢驗科技小院質效的關鍵。
毋庸置疑,在建立科技小院的問題上,來不得半點虛假,因為這不僅關乎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更關涉科學的嚴謹態度。目前,全國已建科技小院超1200家。去年,浙江、江西、內蒙古等地的科技小院數量位列全國第一方陣。科技小院的發展勢頭和不斷增加的數量令人驚喜,但同時也要冷靜看待這些數據,因為井噴式增加的科技小院里,可能藏著個別“數字小院”“盆景小院”。科技小院建得好不好,關鍵看農民受益有多少。
科技小院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和團隊于2009年在河北省曲周縣首創。當年,曲周縣流傳著一個村民用舌頭嘗化肥的故事,該農民因缺乏必要的科學知識,又擔心被商販欺騙,就想出了一個口嘗化肥鑒別真偽的辦法,認為燒舌頭就是真化肥,不燒舌頭就是假化肥。這件事深深刺痛了在當地調研的中國農業大學師生,他們隨即為農民開展各類技術服務,先后有1萬多名農民掌握科學技術后成為致富能手,這就是科技小院建立并大規模推廣的重要原因。毫無疑問,從舌頭嘗化肥的辛酸,到如今的飛速發展,科技小院的初衷永遠是為農民答疑解惑、解決現實問題。
無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還是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首要任務就是讓農民過上越來越好的日子,無論是遠大的目標,還是具體的舉措,歸根結底都是圍繞這一目的進行的。科技小院正是把“實驗室”和“泥土地”緊密相融,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農民可用的種植養殖技術,切實幫農民解決具體難題,讓農民通過科技致富過上好日子。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和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提到“推廣科技小院”,足見科技小院在推動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科技創新惠及廣大農民的過程中承擔著重要功能。
新疆是農業大區,科技助農、科技興農對新疆來說是當務之急,不斷涌現致富金點子的科技小院,是新疆推動農業現代化、從農業大區向農業強區邁進的重要拼圖。從不久前設立的烏蘇蘋果科技小院,到特色鮮明的昭蘇馬科技小院、尉犁羅布麻科技小院,再到潛力巨大的和布克賽爾絨山羊科技小院、福海雅羅魚科技小院……這50家科技小院,不僅蘊藏著科技創新的充沛能量,更孕育著新疆大地廣袤鄉村的美好未來,因此亟需專家團隊和農科人員參與其中,腳踏實地為新疆農業科技補齊短板,為農民解決實際困難。
正因如此,我們不僅希望科技小院如雨后春筍般次第花開,也期待科研人員在農村扎下根,把論文扎扎實實寫在大地上,更期待天山南北越來越多的農民從科技小院得到致富“錦囊”后由衷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