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
“咻”,數十只中華白海豚躍水騰空翻起連綿浪花,又快速扎進水里。但它們不是在玩耍,而是被漁船追逐著,急促慌亂地躲避著。這是廣東省臺山市人民法院辦理的一起非法捕撈案件中,被告人廖某某等對水產品無差別捕撈時的一幕。
非法捕撈地點就在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附近,無差別捕撈方式可能誤捕誤傷珍稀物種;大量非法捕撈水產品嚴重破壞海洋生態環境,還會影響中華白海豚食物來源。
近年來,面對竭澤而漁、非法放生等破壞生物多樣性違法犯罪行為,人民法院如何通過能動履職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并保護好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江河、森林、濕地等生態系統“家園”?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前,《法治日報》記者就此展開采訪。
堅持懲治與修復并重
“2022年辦結的這起廖某某等非法捕撈案是臺山市法院近年來受理的非法捕撈水產品案件中案值最大的案件。”臺山市法院三合法庭庭長溫玉燕說,南海海域休漁期內,廖某某、林某某合謀聯系吳某某等多名漁船主至臺山市川島周邊海域使用捕蟹籠非法捕撈水產品共計37.1292萬斤。
“休漁期非法捕撈行為危害海洋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溫玉燕說,臺山市法院抽調資深法官迅速組建一支環境資源“專家團”,輔之有環境資源專業技術背景的專家陪審員,遵循“誰損壞誰修復”“誰破壞誰補償”原則,依法判處廖某某等人相應刑罰,并判決其購買54649.55萬尾蝦苗進行增殖放流。
這起案件的辦理實現了懲治違法犯罪與修復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雙重效果,因而入選2023年12月底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布的海洋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如何從辦理一案到守護一片海洋?深入走訪相關企業群眾調查了解情況后,臺山法院制發了關于加強監管非法捕撈行為的司法建議。
“在2023年第三次司法建議反饋會議上,相關職能部門提及,近兩年查扣‘三無’船只超200艘,清理取締違規網具8000余米,通過強化技術手段運用,實現漁港漁船動態監管。”溫玉燕說,該院通過持續跟進司法建議落實,推動司法建議向“硬執行”轉化。
“勸君莫食三月鯽,萬千魚仔在腹中。”近兩年,法官們送法上漁船、進海鮮市場,并于每年伏季休漁前夕在各大碼頭開展“休漁護漁”專題普法,增強群眾海洋生態保護意識。
一組數據反映出海洋生態保護的效果。2022年至今,臺山法院受理非法捕撈水產品案件7件,下降46%,海洋生態持續向好。
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也是遭受外來物種入侵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如何筑牢法治屏障?最高法今年年初發布的“新時代推動法治進程2023年度十大案件”中,全國首例非法投放外來物種民事公益訴訟案給出答案。
江蘇省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結合行為人大量放生外來物種革胡子鲇的故意心態及將造成的生物安全風險等因素,判令被告承擔因非法投放外來物種所造成的生態資源損失、服務功能損失、懲罰性賠償等,落實了生物多樣性國家保護戰略,維護了國家生物安全。
提升專業化建設水平
記者了解到,人民法院在依法嚴懲危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犯罪的同時,對如何給珍貴野生動植物最嚴密的保護有著更進一步的思考。
成都鐵路運輸中級法院在王某武等人危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執行過程中,綜合運用人工修復和自然恢復兩種手段,根據涉案野生獼猴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創新引入“野化放歸”專業手段,對存活的32只獼猴委托專業機構進行野化馴養,并在原棲息地執行放歸,確保其順利回歸和融入自然生態系統。
野生獼猴的“野化放歸”有效復壯當地野生動物種群,該案的辦理還推動四川省公、檢、法、林草等部門共同制定《四川省環境資源刑事案件中涉案野生動物及其制品處置的實施意見》,促進了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實踐中,包括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案件在內的環境資源案件具有很強的專業性,理念系統性強、預防性和恢復性司法特點突出,對專業化審判提出了更高要求。
今年4月,經最高法批復同意,依托成鐵中院設立的環境資源案件審判機構——成都環境資源法庭揭牌,集中管轄四川省范圍內應由中級法院管轄的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及公益訴訟案件,同時開展閉環式綜合治理,整體性、系統性推進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司法保護。
這是人民法院提升環境資源審判專業化建設水平的縮影。近年來,最高法及地方各級法院環境資源審判機構積極探索涉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審判職能“三合一”,促進刑事追訴與民事賠償、行政履職依法協同。目前,全國共有近1200家法院實行“三合一”,40余家法院環境資源審判機構積極探索涵蓋執行職能的“四合一”機制。
此外,人民法院還探索借助“外腦”助力提高審判質效。最高法出臺司法解釋規范專家陪審員參加環境資源案件審理,福建等地法院建立生態環境技術調查官制度,湖北等地法院組建環境資源審判咨詢專家庫,促進提升專業事實查明質效。
構建一體化保護機制
野生動植物和它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不以行政區劃為界,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后果也往往具有跨越省級行政區劃特征。如何優化環境資源案件管轄和協作機制,織密法網為生物守好天然家園?
國家公園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地區,武夷山國家公園則是我國首批設立的國家公園之一。2021年6月,福建省南平市中級人民法院掛牌設立武夷山國家公園巡回審判法庭,建陽等4地法院同步揭牌巡回審判點,以環抱之勢形成武夷山國家公園司法保護圈。
2021年11月,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與南平中院聯合打造武夷山國家公園司法保護實踐基地,并指導武夷山市人民法院設立全國首個以國家公園命名的人民法庭,三級法院勠力同心,為武夷山國家公園提供更加專業的司法保護。
武夷山國家公園橫跨福建、江西兩省,地處南平、上饒兩地五縣。在兩省高院指導下,兩地中院和5家基層法院逐步形成司法協作格局。
如今,這樣“以山水為盟”打破行政區劃的案件集中管轄機制和協作機制逐步建立。
最高法指導各級法院聚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堅持以流域、森林、濕地等生態系統及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等生態功能區為單位建立案件集中管轄機制,發揮優勢作用,促進提升案件辦理和生態環境修復質效。
各級人民法院落實司法協作機制框架協議,用好用實縱向協同機制。長江流域各高院建立“1+11”司法協作機制;秦嶺山脈7省(市)高院簽訂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協作框架協議;福建等10家高院成立國家公園司法保護協作聯盟。
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持續為生態環境大治理凝聚司法合力,人民法院助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