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
于詐騙分子而言,開學季可謂開展針對性電信網絡詐騙的重要時間節點。據烏魯木齊市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統計,8月底至今,與“開學”相關的電信網絡詐騙預警數量明顯進入高峰期。
這其中有哪些詐騙類型?應如何防范?近日,記者來到烏魯木齊市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實地采訪。
類型因人而異
9月7日,烏魯木齊市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副大隊長米翔直言,開學季的詐騙類型包括了家校兩端的各類人群,從小學生到大學生,從年輕的家長到照看孩子的老人。
“詐騙分子會針對不同人群推出定制騙術。”米翔說。
米翔介紹,培訓班課程掃碼報名信息、學校網絡報名信息、家長群二維碼等都是信息可能泄露的渠道,一旦信息暴露在詐騙分子的視野中,就會被迅速分門別類,然后根據信息特點安排針對性騙術。
目前,烏魯木齊市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已發現的開學季騙術顯示,詐騙分子會根據詐騙對象分類和社會變化實時優化騙術,使其更具迷惑性和針對性。虛假交易游戲裝備、對打賞短視頻或直播視頻的行為冒充公檢法詐騙在中小學生中最為常見;大學生需要錢款購物,通過返利釋放“誘餌”的網絡刷單、網絡貸款類詐騙便是為這類群體量身定制的騙局;對于接觸網絡、使用智能手機的家長,冒充老師收取學費類詐騙發案最高;照看孩子的老人則成為冒充熟人詐騙的重點對象。
記者采訪當日,80歲的王奶奶被冒充熟人詐騙了5萬元。
“她接到了陌生電話,稱其孫子因在校園打架斗毆被警方調查,需支付5萬元‘處理費’。”米翔說,焦急之下,并不熟悉網絡轉賬的王奶奶取出現金,按照對方要求將錢款放在小區附近的一棵樹下。2個小時后,王奶奶的孫子打來電話,經核實,其孫子一直在校園上課,并未與他人發生沖突。王奶奶趕忙來到放置錢款的樹下,發現5萬元現金已不翼而飛。
勸阻一定要聽
近年來,烏魯木齊市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聯合銀行、通信部門分級分類對潛在被害人進行預警勸阻。在該中心,記者親身體驗了勸阻機制的運行模式:先判斷被害人和詐騙團伙接觸的程度,把被害人分為“緊急”“高危”“中低危”三種勸阻類型,對應不同級別,分別進行緊急見面勸阻、電話宣傳勸阻。
烏魯木齊市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民警崔云倩負責收集、分發預警數據。她向記者介紹,面對民警的勸阻,包括遭遇開學季詐騙的不少被害人不配合、假意逢迎,或者干脆當重復被騙的“釘子戶”。從詐騙分子接觸被害人至其陷入騙局,往往需要一周甚至半個月的時間,這期間,多數被害人已經和詐騙分子建立了信任關系,且詐騙分子會對被害人“洗腦”,告誡其不可接觸警方,被害人在潛意識中對民警的勸阻有抵觸情緒。
今年5月,崔云倩勸阻了一位申請網絡貸款的大學生。電話中,這位大學生配合度滿滿,稱將卸載貸款軟件。可掛斷電話,他立刻向詐騙分子轉賬5萬元,最終血本無歸。
開學季,烏魯木齊市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全力開展預警勸阻工作,自8月26日至今,共計對3.6萬人次開展精準預警宣防工作,緊急止付挽損102萬元。
“不管是上門還是電話,勸阻一定要聽,那是避免損失或損失擴大化的最后一道防線。”崔云倩說。
防范牢記心間
怎樣預防開學季電信網絡詐騙?米翔介紹,遇到學校收費相關事宜,學生和家長務必通過學校官方途徑了解,多方確認后再進行下一步操作,切勿輕信他人、隨意點擊不明網絡鏈接,避免上當受騙。
學生要增強防范意識,不隨意透露個人信息;妥善保管身份證、銀行卡,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如已陷入不良網貸困擾,應及時向學校報告有關情況,并尋求公安機關幫助。
“防范開學季電信網絡詐騙,家長和校方要共同發力,才能筑牢反詐‘防火墻’。”米翔說,開學季,家長要增強防騙意識,注意保管好手機、銀行卡等物品,多關心孩子,及時制止異常行為,校方則要強化反詐教育,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上網、消費習慣,避免陷入電信網絡詐騙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