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
養老話題涉及公共服務、市場供給等,但本質上是社會治理課題。協同促進養老服務事業與產業的繁榮發展,是實現從“老有所養”到“老有善養”的重要路徑。
當前,我國正處于加速老齡化的初期階段,突出特征是老齡化速度加快及程度加深。隨著老年人對養老方式、養老服務內容有更多新期待,養老服務需求日益呈現個性化、多元化趨勢。如何提供持續且豐富的養老服務供給,成為超大城市治理的一道必答題。
構建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的出發點,在于深刻理解老齡人口的特征與需求。比如,居家養老是目前最主流的養老方式。近年來,養老機構、養老照料中心、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逐步建設,服務內容不斷豐富,但仍存在養老服務供需錯配、產業規模小、建設標準參差不齊、服務內容和產品單一等問題。北京通過全面摸排,布局設施群、打造綜合體、整合服務網、搭建云平臺,探索打通各類資源,讓養老服務綜合體服務陣地、養老服務驛站網點與專業服務商聯營,最終目標是要在全市構建多中心、分布式、樞紐型、平臺化的養老服務網絡。這樣的做法,從實踐成效看提高了規模效應,也滿足了老年人的多層次需求。其本質的邏輯,則是努力在養老服務的市場屬性和公益屬性中找到平衡點。
一手抓事業,一手抓產業。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基本養老服務體系納入國家發展的整體布局中,充分發揮政府、市場與社會的作用,共同推動養老服務的發展。面對龐大的老年群體,政府既要直接提供惠民服務,也要鼓勵市場與社會力量放手參與,構建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企業化運營的供給網絡,從而激活銀發市場潛力。供需的精準對接,不僅能反哺養老基礎產品和服務供給不斷增加,也能推動養老服務從基本型向享受型、發展型、參與型轉變,實現從“老有所養”到“老有善養”的跨越。